过去,官屯村东菜园,是全村人的菜园子,家家都有。但是,每家都不大,也就是二、三厘地。
却是乡亲们吃菜的保障。那时,可不象现在,超市哪都有,一年四季都供新鲜蔬菜。
八十年代,农民的菜都是自给自足,菜园子也就是农民的菜篮子。
初春时节,乡亲们就开始忙碌了。
春天是葱,菠菜,小葱和菠菜大多是去年秋后种的。
度过一冬的严寒,春天到了萌发的季节,需要养分。因而,水和肥就成了最主要的。
肥料好说,是人畜粪便的积肥,水也方便,每一片菜园都有一个水井。水很浅,距地面两三米就可以汲到。

不过,提水浇地还是颇费力气。这样的活儿通常是男人们干。
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有大人两脚跨在井沿上,一双有力的大手开始拔水桶了。提上来,倒在旁边的水沟里,清凉的水沿着沟垅流进自家的菜园。我那是尚小,对水是情有独钟,常常追着水流,看它们怎样潺潺流进自家菜园,怎样滋润绿油油的小葱儿和菠菜。
大人们起得早,饿了,就会薅一把小葱儿,洗净,大口大口嚼着,又辣又香。
随着天渐暖。各式各样的菜陆续在菜园争宠,韭菜,大蒜,黄瓜,豆角。菜园儿出现了繁盛景象。
无论男女老少也都会出现在菜园。
当然,对于小孩子来说,菜园不仅有许多小伙伴,更多是可以捉蝴蝶,蚱蜢,而且可以吃黄瓜,吃西红柿。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这可是美味啊。

后来,我渐大,也像大人一样站在水井旁,去提水浇菜园。
当自己提水时,才发现这个活并不轻松。
一桶桶水进入沟垅,菜地,那需要时间和耐性、气力。
你想象一个十米长、一米宽的菜畦,需要多少桶水吗?需要三四十桶水。而且这只是一畦。后面还有五六畦呢?
我的手起泡,臂膀酸痛,才感到这活儿真累。
但是,当我坚持着把最后一畦浇完,看着绿油油的菜园,颇有成就感,自己长大了,也能象大人一样。
秋末的菜园子只剩下白菜。收白菜时,村里人比较有仪式感。
全村人都出动。大车小车,男女老少,拧的拧,装的装。
然后,白菜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根冲外,头朝里。一车车运往家里,人喊马
叫,很是热闹。
现在,由于大棚菜的兴起,农业结构的变化,村外菜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但菜园并未荒芜,栽上了白杨树,成为一片树林。
而我返乡时,常到里面走走,各家的界石早已分不清,就是水井也早已荒败,坍塌,没有一点水。
但我仍记得这片菜园当时繁盛的样子,记得全村曾经的“菜篮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