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感(33)

随感(33)

作者: 至善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2-07-09 09:09 被阅读0次

笔杆攥的久了,笔尖自然会渗出汗来。大多数作家的创作,不外如此;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新鲜有趣的事情可写,很多创作不过是被别人或者自己逼着去写出一些东西罢了,笔尖流出的虽是汗水,要么散发着腐臭味,要么只是无病呻吟,并没有多少价值,只可以供人消遣而已。现在网络时代,甚至都不需要从笔尖中渗出汗,人们只要轻敲键盘,文字就如黄河之水一样滔滔而来,更没多少价值了。所以书不可不选也,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不加选择的阅读,脑子里塞满乱七八糟的浆糊,反让人越读书越糊涂。

然像李斯的《谏逐客书》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这类文章,里面渗透着人生智慧,产生过巨大的历史影响,这种书才值得反复阅读,甚至背诵的。现在网络上有人会把吕蒙正的《寒窑赋》作为千古奇文推荐,这篇文章,从文采上看是不错的,但是思想上却很浅薄,像是现在的成功大佬给普通人灌的鸡汤一样,没什么营养。中心思想“时也,命也,运也”,一个成功者,让普通人安于现状,躺平而已,很讨厌。

人应该站在人的立场看问题,如果站在造物的立场看问题,那么世间一切都没什么意思了,什么都逃不脱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儒家站在人的立场看问题,道家站在造物的立场看问题;有时道家会看的清楚一些,似乎更接近根本,但是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人还是不能背叛人这个物种;应该站在人的立场来解释宇宙的万物。以我为本,万物为我所用;而不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年轻人实不宜看道家的文章,太具有迷惑性。

《少帅》中张作霖教育儿子说:“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能应对就不易,懂全了,不可能。” 懂人情世故只是让人做事时减少一点阻力,只是一种术,沉溺于其中就是舍本而逐末了。一个人的动力有限,减少阻力是必要的;可不能把所有精力都用来减少阻力,更重要的是发扬动力。人动力的来源就是事物的规律,掌握规律,也就是道,才是永恒的动力。张作霖虽号称一代枭雄,只在江湖中混,格局还是小了点。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评价李时珍说,“这个人看病还行,可惜不悟道。"网上说,嘉靖的这个悟道是指他的套路,严嵩徐阶是悟了道的,因为他们能为嘉靖所用。这其实是吧嘉靖看小了,嘉靖的道只有一个,那就是“长生”,医生只能医病,最终难免一死,这不是嘉靖追求的,他追求的应该是永生不死,永享权力。普通人最大的追求是个性的解放,人性的自由;封建时代的皇帝,最接近于这一点,但是很多皇帝求方士,信道士;大理的皇帝直接出家;看来个性自由后,更大的自由是生死的自由。所有人自由是不可能的,倾全天下之力供一人达到这种状态,他还是会感觉不足。宇宙很大,欲望更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感(3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mb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