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豪华炫酷轿车满大街跑的年代,只有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反而成了一种回归自然、环保健康的潮流文化。由于拥有灵巧的“身段”和低碳经济的特性,无论是在城镇抑或乡村,自行车都是代步工具中的宠儿。据悉,在日本,1310万就业者中,就有90%的人通过自行车往返于住处和地铁站之间。
然而,伴随着地租的高涨及公共用地的日益紧张,大量自行车的违章停放问题亦让不少城市管理者深感头疼。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那些占道而停的单车(据统计,日本每天约有350万辆违章停放的单车),不仅影响了交通,破坏了城市整洁的景观,甚至会成为消防救护车抢救生命通道上的障碍。
为解决这一难题,不少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捷克均研发了一些新型自行车停放系统。但总体看来,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还要数由日本知名工程公司Giken Seisakusho自行研制的具有抗震功能、全自动的地下自行车存放系统——Eco-Cycle。
与传统停车场相比,Eco-Cycle自行车存放系统的运营成本较低,它不需要安排看管员,通过一张专用的IC卡,车主们便能自主存取车辆。成人只需每月支付2600日元(约165元人民币)即可获得IC卡,学生还能获得半价优惠。Eco-Cycle运行效率也很高,一般情况下,将自行车存下去只需8秒,取出来也不过13秒。
从地面看,Eco-Cycle就像一个门窗紧闭的书报亭;而建造在地下的车库则是一个直径约8.5米,深度约11.6米的圆柱结构。由于采用类似商场货物的紧凑排架法,每根圆柱可容纳多达204辆自行车,从其剖面图看,宛如科幻电影中的巨型机械系统。
有了Eco-Cycle,车主们的爱车就能免受紫外线和风雨的摧残,也无需担心被盗。车主们只需在刷卡后按一个键,Eco-Cycle就会像电梯一样自动开门,伸出机械手钳住车子,将其护送至地下。虽然德国、捷克的地面垂直单车存放机械塔也利用了垂直空间来拓展存放面积,但Eco-Cycle的“地下”优势,使其比前两者容量更大,能存放多八成的自行车(德国的能存放112辆,捷克的可存放117辆)。
在Giken公司看来,Eco-Cycle的建造并不困难。“钢板插入地下,形成圆柱形结构,再把中间的泥土运走,两个月就可以完成一个系统的建设。”Eco-Cycle地下开发部的主管Shotaro Yano同时介绍道:“由于土壤压力是均匀分布的(因为圆柱形结构),所以这种停车设备有相当强的抗震能力。而运送自行车的装置位于圆柱体的中心位置,这样就可以把移动自行车的距离缩减到最小。”
Giken公司在建造Eco-Cycle系统时主打的理念是“地上文化,地下功能”(Culture Aboveground, Function Underground),他们希望通过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来优化城市功能。目前,日本已有16个地区共建造了43个Eco-Cycle停车系统,每套系统耗资约150亿日元(约9.4亿人民币)。
Eco-Cycle全自动地下自行车停放系统推出后,收到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如美国、新加坡、台湾等)的网友的好评。在Facebook上,很多人表示期待自己的城市里也能建造这样一个系统。来自美国密西根州的一位学生便提到:“我认为这个系统非常适合校园,尤其能对那些校园面积广的学校产生巨大帮助。”的确,大学生是高频率使用自行车的团体,他们最常遇见的问题不是无处停放,而是自行车的频繁被盗。而Eco-Cycle系统恰能在这点上起到巨大作用:因为没有小偷能潜入10几米的地下进行盗窃,即使能,进去之后也未必能平安地出来。
此外,也有网友指出,这项系统并非适用于所有地方,因为有些地方(如纽约、上海等)的地下空间近乎被挖空,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大面积建设Eco-Cycle地下自行车停放系统。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Eco-Cycle对于其他同样面临用地紧张和单车违章停放难题的城市而言,的确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当自行车有了更好的“安身之处”,当车道和人行道不再被横行“霸占”时,绿色出行才能做到真正的实至名归。
文|黄燕仪 傅依冬
本文已刊载于《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微信(weixin21cbr) & 21商评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