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份报了写作班后,我很是兴致勃勃地写了几篇不登大堂的文章,然而过了这个劲头后,却总是懒于动笔。看到别人的文章动辄几千的阅读量,几百上千的点赞,即使我十分看得开,也有点羡慕。尤其是那些十万加、百万加的大咖级文章,对我而言就是遥不可及且从未奢望能够到达的远方。
全民写作的时代,很多人靠着公众号的爆文赚的盆满钵满,还记得前段时间奇葩大会上那个00后美少女作家也是靠公众号月收入十万,颇是风光,引起了一大片人的赞叹和佩服,当然也不乏一些反对的声音。
她说她做公众号的初衷就是为了赚钱,赚很多钱。所以她关注了两千多个公众号,天天不厌其烦地看他们的文章,总结出了很多爆文的经验。
她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我这里就不说了,不管她采取了什么方式,至少她付出了努力和汗水,那么有所收获也无可厚非,我对这一点不发表任何言论。只是她的事情让我不由得在心底问自己,我写文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有很多的写作课程都打着三个月教你写出十万加甚至百万加爆文的噱头,他们的文案让我们这些渴望挣钱的人蠢蠢欲动、热血沸腾。月收入过万不是问题,只要你按照我们的套路写文,谁都可以做到。
要做到阅读量十万加、百万加,最容易地就是蹭热点事件,在事件出来的第一时间里,抢先发表出自己鲜明的观点,引起大众的热烈讨论,这样流量就上去了。
说句不好意思的话,我也曾思量过,是不是应该多研究研究那些爆文,这样有一天我也能写出这样的爆文来。说做就做,我还真的正儿八经的研究了几篇有书共读公众号上的十万加爆文,可是研究几次后,我有点茫然。
是的,他们写得确实很好,比我好很多,结构合理,观点鲜明,三观也与我十分相合。看完后我也会忍不住连连点头,而且他们收集了很多类似的素材,才写出这样一篇内容丰富的爆文。可是看完之后呢,除了当时一读到底的流畅感和那种观点一致的认同感,还留下了什么?几天后我还能记得几篇文章和他们表达的观点?我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更别说还有很多人总是在一个热点事件刚出来就兴冲冲地发表观点,旗帜分明地站好队伍,然后一起摇旗呐喊,对当事人肆意评论,乱贴标签。但恕我直言,我们当中有几个人敢保证,我们所看到的信息就是真实的完整的信息呢?有时事情会继续发酵,甚至突然拐个弯,这时候,又会有同一批人哗啦一下改变立场,一边倒地收回之前发表的观点而投向完全相反的一方。
诚然有的事情从一开始就是非分明,可还有很多事情的内情是当事人以外的旁观者所不知的,我们总是太急于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去冷静思考自己的观点是否客观,得出的结论是否有充分的依据。
乌合之众里对这一点有着十分深刻的分析,大众的思想总是被一些也许无意也许有意的观点所左右,这些观点越是极端鲜明就越有感染力,而一旦陷入这个泥沼之中,就失去了一个人独处时所拥有的思考能力。
这种现象在如今很多公众号上都有所体现,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热点事件出现,公众号就要在最短时间内对这个事件给出自己立场明确的观点,是贬斥还是赞扬,否则等热点过去,就没有多少人会对你的观点感兴趣了。
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耐心地等待事情的后续发展呢?有谁会多问一句这是否是全部的事实呢?这也是我为什么对现如今那些声称要教会我们如何写出十万加,百万加的公众号文章的写作课有所抵触的原因。
语言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尤其是在这个全民写作,全民参与的时代,唾沫星子真的可以淹死人的。不论是拥有百万粉丝的大咖们也好,还是籍籍无名的摇旗呐喊者也好,这些出于一时的情绪激动写下的文字,汇聚在一起是可以轻易地摧毁一个人的正常生活。所以我一直都不赞同网络暴力。
在《优雅的辩论》里,作者布鲁斯.N.沃勒指出辩论的目的不在于吵赢对方,而是要找出特定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案。可是我们很轻易地就偏离了这个目标,陷入非要争出个你输我赢的局面,剑拔弩张一番之后,问题还是问题,谁也没能说服谁,反倒增长了戾气,破坏了我们之间的感情。
甚至有时候为了争胜,我们抓住对方的只言片语,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给对方贴上各种可怕的标签,丑化对方的形象,诋毁对方的声誉,从道德高度上来谴责对方,完全忘了两人争吵的初衷。
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为什么我们有两个耳朵一张嘴呢?那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可现如今完全反过来了。每个人都在叭叭叭地说,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把对方的观点听完整,才听了几句就情不自禁地打断对方的发言,急吼吼地给出自己的断论。
比如前段时间高铁吃泡面的事情。
高铁吃泡面的事情刚出来时,大家一面倒地谴责那个大发脾气的女人,赞扬那个尽量克制脾气的录像男子。还好,没多久出现了另一股发声,那个男子当时拿着手机拍摄女子发脾气是不是故意的?而且当时他知道自己在录像,当然不会失去风度地跟女子大吵。更何况,视频并不是完整的,谁知道在之前他是否在态度上也有不对之处,才激起了别人的反感,以至于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作为一个情绪化的女性,我也有因为情绪上头而口不择言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当时的特殊情况就认为这个女子平时的为人就是这么刻薄的。更何况事后男子还刻意拿着手机去采访女列车员,明明听到女列车员不愿被录像的意思,还是将视频发到网上。
为了抓住大众的眼球,这样的事情是层出不穷。你不抓住热点,就落后于别人一步,如果要坚持做到深度思考,就会步步落后,那还怎么挣钱?至于轻易发表言论会造成什么后果,暂且抛之脑后吧。
这让我想起美剧《黑镜》第一季中,首相迫于绑架犯的压力,不得已答应在全国民众的围观下直播与母猪性交。如果他不按照绑架犯的要求去做这件事,公主就会失去生命,所有人都认为他应该为挽救公主而做出牺牲。
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家人的安全,首相答应了,但是却采取了折中的方案,花钱请了一个男优,代替他来做这件事,先把公主救出来。
原本一切计划的很好,可是男优在进入电视台之前遇到一个路人,被认了出来,还举着剪刀手拍了张照片,之后被传到网上,事情败露,绑架犯恼羞成怒,佯装砍了一节公主的手指,这下子首相不得不亲自上阵。
极为讽刺的是,所有民众一边痛斥绑架犯的无耻行为,对首相深表同情,一边在直播开始时,一个不拉地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捂着嘴做出一副不忍直视的同情嘴脸,眼睛都不眨地全程围观。
大众的言论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可以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也可以做到杀人不见血,毕竟法不责众。言语就如同法律一样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维护正义,惩治坏人,利用得不好,就会伤及无辜,毁人一生。
这个世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非分明,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若我们非要把意见相左之人都妖魔化,只待在意见相合之人组成的圈子里,对己对彼都没有好处。特别是当事情还未明朗化的时候,急着站队就更加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了。
在《优雅的辩论》这本书的一开始,布鲁斯.N.沃勒就如何与意见相左之人和平对话提出了几个原则。
一,认真倾听至关重要。尊重分歧,将激烈的冲突转化为恭敬的讨论,以减少冲突的热度和敌意,并促成真正的谈论。
二,避免给持有对立观点的人贴标签。认真考虑各种问题和观点,避免随意贴标签和喊时髦的口号,因为它们会干扰批判性思维。
三,拒绝稻草人谬误。曲解、夸大或歪曲论点或立场,这样只能破坏讨论并增加对方之间的敌意,使它们更易受到攻击。
四,避免人身攻击的谬误。推动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礼貌讨论的规则。不要针对因政治立场和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观点的对手的身份做文章,而是针对论点本身进行判断。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人身攻击都是不合理的,比如当证人本身确实不可靠时(有严重的妄想症或者他是个臭名昭著的骗子),那么攻击作证人就很重要了。
五,警惕中庸之道的解决方案。有时一个妥协或“中间道路”的立场也许最好;但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更极端的立场也许才是对的。比如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妥协解决方案就是《密苏里妥协案》,该法案允许奴隶制可以在南方继续推行,在北方被禁,并要求北方人协助抓捕和遣返从南方逃出的所有奴隶。
六,寻找辩论中的正能量。努力欣赏你反对的观点中最好的理由,公正地倾听一次,并承认你所抵制的立场中有不少真正的好点子和吸引人的特点。
认真执行这几个步骤,有助于我们形成批判性思维,不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会变得目光狭隘,容不下不同的声音,固执己见,思想僵化,自以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之所以要锻炼我们的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你的言语就像一把刀,请不要轻易出鞘。你以为你的一刀微不足道,只会割出一道血丝,却不知千刀万刀下去,足以把人“凌迟致死”。
所以不论是文章作者,还是吃瓜群众,在你公开发表言论之前,至少要花点时间考虑一下后果。
以暴制暴长远来看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就像这本书里说的那样“杀死一个死刑犯不难,解决导致这名囚犯踏上犯罪道路的问题要难得多。”
用舆论“杀死”一个犯错的人简单,但找出导致他犯错的根源并将其挖掉很难。
根未除,毒瘤又怎会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