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应解读
教育部11月20日在官网公布了答复内容:
「您提出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建设性,后续工作中将认真研究吸收。
下一步,教育部将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快推进高考改革步伐,
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全新育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彻底扭转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
我查询了教育部官网,回复内容共计2245字,以上是最后归纳性的一小段。
因为是从中小学到大学的一个综合性的总结,与中小学相关的部分就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化高考改革,持续推进素质教育。
今后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高考在中国还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制度,这里说的两个“相对”我们都能理解。
教育部在这部分的“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中强调: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从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改革试点(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可以理解家长迫不及待的心情,请继续往下看。
2“抽丝剥茧”
(1)
说到此不得不就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做一个简单说明,疫情客观上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还会涉及到政治。
关于高考竞争激烈程度和就业的严峻形势,可以参考我编写的文章《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决战高考2020》(点击即可阅读)延伸阅读部分。
为什么说涉及到政治层面呢?
他们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海外华人尤其努力,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
我们以美国为例,华裔科学家占美国科学家总数高达14.7%,至今共有7位美国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从超导研究、生物制药、建筑设计、艾滋病研究到核物理等众多领域,很多华裔都成就非凡,他们能做到这样非常了不起。
这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华裔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不过人家毕竟是美国人,是为美国的GDP服务。
最近美国新当选总统拜登提名美籍华裔女性凯瑟琳·戴(中文名戴琦)为美国贸易代表。
我们再举一例,位于加州的硅谷集中了近万家高科技公司,英特尔、脸书、谷歌、雅虎、苹果等世界大部分科技公司总部都设立在此处。
美国硅谷的霸主地位无人能撼,据美国一家调研公司粗略统计,硅谷的人才中有37%属于外籍人士,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三分之一来自印度,另外三分之一来自其他国家。
所以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绝非空谈,现在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只有不断开拓进取,应用创新,方为正道。
「智联招聘与全球智库(CCG)联手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从2015年到2017年,中国第三波海归创业比例高达76.4%。」
究其原因,国内良好的发展形势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加之情感和民族文化的因素使得逾八成留学人才选择回国发展。
(2)
当前的高考机制,被一些大学生包括家长误读:“一考定终身”、“一入大学皆轻松”。
考上大学,充其量算是新的起点,而绝非终点。
他认为,大学要合理增负,并非是增加课程的量,而是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面的话好像更加“残酷”,“适度增加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是应该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
吴岩认为,本科生质量不行,研究生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大部分本科生是要就业的,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劳动者的素质,事关国家建设的人才质量需求。
虽然各个学校退学比例不高,但这已是现在普遍的现象。
2018年9月,教育部发文称,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2019年以来,多所高校部分学生先后被退学:
复旦大学退学12名研究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两份通知公告,拟对2名博士生退学处理;河北体育学院40名大学生因旷课多被劝退……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专科毕业。」
[人民网记者讯 2018-11-12]
据统计,华中科大的3万名本科生中,在2017-2018学年,有210人因学分偏低受到黄牌警示,34人未达到培养计划学分最低要求受到红牌警示。
读4年大学拿不到学位证书的人大有人在,如果毕业证没有还转成专科,且不能再次转为本科,是不是要哭晕在厕所?
我们都明白在体育比赛中,黄牌还有一次机会,红牌就意味着你被罚出场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我曾写过一篇影评《“夺冠”之路》(点击即可阅读),其中985重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担心延毕留下一封绝笔自杀,其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大学生意识不到打造自己的核心价值:培养和磨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等待你的将是什么?
3追根溯源
高考是指挥棒,也是分水岭,往后是本科、研究生、博士的培养,往前就是中小学的教育。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考改革,但至少不会太过迷失方向。
相反,它恰恰是最重要的一项,只是需要你把成绩放到成长过程和培养素质里去综合考量。
那有人说我不要素质和过程,只要成绩行不行?不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可能很危险,迟早会出事。
家长们拼的,从来不是分数,而是稀缺的资源和机会。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的命运而言,教育的意义,集中体现为它是个人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门槛。
读书(学习)是目前孩子唯一能改变人生且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种能力,心存敬畏,天道酬勤,心态浮躁,终将迷失。
但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说,高考与教育本身并不能划等号。
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责无旁贷,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和家长也逐步引起重视。
原本无论从家长、学生、还是学校的角度,相对而言,都是对成绩比较重视。
而且客观地说,对学生成长过程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越早越好,所谓“习惯成自然”。
(特别说明: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图片源于网络,仅供参考,未完待续,敬请期待!谢谢观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