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想摄影就必须要用沉重、昂贵的单反呢?不是每个人都有经济条件承担上万、甚至上百万的摄影器材。利用好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每个人都有可能享受到摄影的乐趣,随时发掘捕捉身边的美。当然,这离不开我们对摄影理论与技巧的掌握,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我决定系统学习一下手机摄影,便记录下学习过程,希望能与大家交流分享。
手机相机有什么特点?
了解手机相机才能更好地掌控这种摄影工具。手机相机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手机相机是一台大光圈(F2.0)定焦(28-35mm)的P档模式相机[1]。这句话包含了很多专业词汇。简单来说,光圈是用来控制光线的装置,通常在镜头内。光圈的大小影响镜头的进光量,也影响照片的景深[2]。见下图,手机光圈就是右2类型。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1140/c48e80e3bc68f269.jpg)
F值越小,光圈越大,照片越亮,景深越浅,也就是说照片能清晰展现的部分越少,前景或背景总有一处像是融化掉一样。
定焦是说相机的焦距是固定的,不能把景物拉近或推远,需要通过拍摄者自身的移动来调整照片中物体的大小。你也许会问,我们可以滑动手指放大拍摄画面,不就拉近了景物吗?其实手机的焦距并没有变化,只是剪裁了现有的取景内容。虽然不能拉近或推远景物,但定焦镜头的成像质素比变焦镜头要高。
此外,P档模式的意思就是半自动模式。系统自动为我们设置了拍照模式,我们还能手动调节曝光值,选取焦点。
二、所见即所得[1]。虽然现在的微单也能看到拍摄的效果,但手机的显示屏还是要比微单的显示屏大很多。而且手机上也容易放大、缩小、移动照片。
三、摄影类型以及后期制作的app较为丰富[1]。现在手机已经能够拍摄风光、全景、人像、视频等各种类型的作品。虽然手机不能像单反一样拍摄非常细致的照片,但可以拍出很有意境和氛围感的照片。而且,手机的连拍功能比单反相机要强。连拍非常适合拍摄移动的物品。
四、轻巧便携[1]。这点就不需要多说了,现在很多人都是机不离身的状态。
五、容易提取、分享。提取单反相机里拍摄的照片到电脑或手机需要传输工具,数据线、储存卡、Wi-Fi、蓝牙等等。相对于手机相机来说稍显不便。
技巧
主题。我们要知道自己想要拍的是什么,想突出表现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说,在每次拍照前,再问一遍自己,要拍什么?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这两个问题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决定了照片的灵魂和深度。拍摄要有目的性,不要见好看就拍。画面内容越多,照片越平淡。
确定照片的主题后,再考虑怎么拍好照片。
首先要注意的是曝光。简单来说,当你从屏幕中看到的颜色基本和你眼睛直接看到的景物颜色一致的时候,曝光基本准确。夜间和室内拍摄应该尽量避开灯光光源,不然容易过曝。日出日落不要对着一颗太阳拍,也会过曝形成一个白块。这些都是老司机[1]的忠告。曝光有三要素:光圈、感光度和快门速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1140/ed16287248b89ec4.jpg)
光圈上文已经讲了,在了解一下快门速度和感光度。下图第一行是不同的快门速度。快门速度也体现为“曝光时间”(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时间)这一数值。快门速度越快,拍摄的移动物体就越清晰,成像画面会越暗。
下图第二行是感光度。感光度是胶片对光线的化学反应速度。在数码相机里,ISO通过调整感光器件CMOS的灵敏度或者合并感光点来实现。高感光度会严重影响画质,特别是手机里这么小的CMOS感光面积。在同样的光线场景与光圈大小情况下,ISO决定快门速度。低ISO导致手机自动调低快门速度。很多厂商为了提高手机拍摄的成功率,会在ISO自动的模式下提高ISO,增加快门速度,以此来增加夜间拍摄的成功率[3]。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1140/7d49a2df1278c0e9.jpg)
除了掌握曝光三要素,还要了解光线的方向:侧光拍人脸显得更立体,不要顶光拍摄(就是不要正午时拍摄)等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1140/ac704f12dc150b17.jpg)
如何突出主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
构图就是为了表现照片的主题思想,对画面上的人或者物以及环境作出恰当的安排。要运用艺术化的手段强化或者消弱画面上的某些部分最终达到主题突出,从而达到布局统一、画面疏密有致以及结构均衡的艺术效果,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完美地体现。简单来说可以是四个技巧:减法、对比、呼应、引导。构图学问太大了,打算总结在下一篇文章里。
简单做了一下学习总结,还请各位摄影大神多多指教!
参考资料:
[1] Aries Luo老师线上课程
[2]http://www.fsbus.com/danfanrumen/17925.html
[3]http://www.igao7.com/news/201406/iso-shutter.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