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新一,读书是我的爱好之一,但一段时间后发现书中很多知识变得模糊不清了。以前在做英语培训师的时候经常说“教是最好的学”,所以我准备开一个《读书笔记》专栏,把读的每本书的章节结合我自己的生活、工作、阅读经历,通过文字输出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书友们多交流,从而更深刻、更多角度的“吃透”书中的精华。
前情概要:
本周我在上海图书馆借阅了吴军老师的《见识》一书。我们没法决定我们的出生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方式正确,只要耐心等待就会抓住好运气,方式错误,即使凭运气赚到了第一桶金,也会凭“本事”都输回去。
《见识》第一章的标题叫作“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看到这个标题我的第一反应是“不会是心灵鸡汤吧”,在读完后才发现,其实书中更多讨论的是通过提高个人的正向影响力,从而获得内心富足的“幸福感”。
人生是一条河
吴军老师先把影响力比作是一条河流,由长度、宽度和深度三个因素决定。比如像迈克杰克逊这样的流行歌手,拥有很多受众,但音乐比较浅,影响力并不持久,就如同一条很宽但比较浅、比较短的河流。
另一类代表就是莫扎特,他的音乐受众面并不广,但是却很有深度,影响力绵长持久,如同一条不宽,但是很深很长的河流。
我一直认为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有了文字,我们的文化、知识乃至宗教才能不断传承。即便经过了千年的沉淀,众多通俗小说被“冲刷”完后,《论语》、《庄子》、《孟子》等这些著作依然流传至今,这也许就是吴军老师所说的长度。
看到这里我感触最深的是做事态度。无论是莫扎特、贝多芬,还是孔子、庄子这些伟人,我相信他们在完成这些著作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会多出名,会对后世有多大的影响,他们只是用心、认真的做好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也许我在写这篇笔记的时候,也是在把自己的这条河流变得更深、变得更长,通过简书这个平台变得更广,能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交流,这种影响力本身会成就幸福感。
努力未必一定能成功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谁谁谁通过关系获得了更高的职位,某明星通过后台出演了哪部电影。我们似乎对这样的事情非常愤恨,因为他们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这些成就,对很多其他付出努力的人非常不公。
可惜,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社会就是有层级的,不然哪来那么多逆袭的故事。几年前有一篇名为《十年寒窗苦读敌不过一张VIP卡》特别火,民众对富二代抢走非VIP实习的机会很是愤慨。似乎十年的寒窗苦读变得一文不值。
在谈恋爱的时候有过这么一句话,叫“期待越大,失望越大”。我们对“读书翻身”这件事过度高估了。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但这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并不是充分条件。颜值、智商、出身好坏、身材、社会经验这些都是影响因素。
何帆老师在他的读书俱乐部里说过这么一句话:只有我们认识到人是不平等不自由的,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我们接受这个社会是有层级的,而不是在那里抱怨谁谁谁有关系,才能有希望。
我们假设社会是一个金字塔,自上而下总共100层。假定你现在在第70层,那么在综合上(可能是家境、智商或是颜值运气)相比69层的人总是有劣势的。如果努力程度和69层的人一样,不但不会超越,甚至还有可能跌到71层。所以逆袭不成功反而是一种常态。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所幸在现实社会里,绝大多数人处在松懈的状态,才有了逆袭的机会。以前听的最多的那句话就是“最可怕的是那些比你牛的人,比你还更努力”。所以无论我们处在那个阶层,都要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并付出努力。
父母需要先成熟起来
说完自己,我们再来看看父母。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这个“孝为先”的国度,父母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先来看看前两年年张靓颖的母亲通过媒体来反对女儿婚姻的事件在当时吵得沸沸扬扬。
姑且不论这位母亲的做法和想法是否有道理,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对的。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把本该放在家里关起门来讨论的事情放到公众平台上,结果只会让谁都下不了台;其次很多父母在劝说子女不成时,总喜欢搬救兵,换位思考一下,别人这么对你,会不会烦?更何况是一群水军。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担忧,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们肯定希望自己孩子能过的幸福。但过分关心,生怕他们走错路、多吃亏结果往往反而坑了他们。吴军老师在书中从3个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
1、社会变化太快,父母的认知没有及时更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中国,父母的见识未必比年轻人更正确。如果两个年轻人互相竞争,一个是新时代的思维方式,一个是父母灌输的旧思维,后者不免就会落败。
我小时候看过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慈禧带西方使节参观当时的中国军队——整齐、有序的刀剑陈列,自以为对方一定震撼无比,然后他们回国后报道说中国还在冷兵器时代,我们用枪支大炮可以完全碾压。
所以父母想要和孩子更好的相处,真正设身处地的为他好,就必须更新自己的“常识”
2、父母担心孩子摔跟头。然而无论父母多正确,也不可能呵护孩子一辈子。反而应该趁着年轻多时候多犯错,因为这个时期的机会成本最低,20岁时不栽跟头,等到40岁再栽跟头,站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我在做运营经理哪会,鼓励员工多试错,犯错不可怕,关键是我们从中要吸取经验,而我要做的是做好把关工作,不让他们“犯大错”
3、父母太多干涉子女的婚姻。现代社会婚姻更多的是两个人的事情,即使父母出于好心,但未必能办好事。30年前的婚姻观放在现在已经未必有价值了。
其实,只有父母成熟起来了,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起点,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成长了。中国很多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产,不论多大都要听自己的话,这种认识其实还停留在农耕时代。
在我看来,不仅是父母,包括很多公司的管理层要学会的是放手和信任。我们可以给建议,但不能代替开车。孩子和员工他们自己会做决定,自己承担决定后的责任,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事物,只会摔的更痛。
从小我就被我爸妈教育要好好读书,考一个好的大学,然后找份稳定的工作,他们非常希望我在银行里从业,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学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银行面临产品同质化和人工智能的冲击也在裁员。
“这个世上不存在绝对稳定的工作”,只有拥抱变化,尝试新鲜事物,才能获得“稳定”,就跟自行车一样,只有轮子滚起来了,才能保持平衡。
我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有见解、有想法、也不甘于现状,遇到好的机会想尝试的时候,因为父母一句“这个不准碰”或“这个是骗人的”就被打了回去,真的是非常可惜。
总结一下,虽然这一章的标题叫“幸福是目的”,但我认为这章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先认识“自己”。
想要获得幸福第1步要做的是打造“有宽度、长度和深度”的影响力,活在当下认真做好有价值的事,而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
想要获得幸福感的第2步就是认清社会是有层级的,才能拥有更自由的心态。与其抱怨社会的不公,不如付出足够的努力,把注意力放在最该关注的事情上去。因为往下的通道是非常宽的,稍不努力活多抱怨几句就能往下走几层。
最后,吴军老师提到我们和父母之间缺乏彼此的尊重和理解。父母不要用过去的经验去约束孩子,孩子也不要父母一反对就听放弃自己的选择了。
第一章里其实还提到了很多,比如吴军老师给男人和女人的建议,向死而生的智慧,之所以没有写进来,我会在下一章“人生需要做减法”中重点阐述。
思想碰撞: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被父母反对而放弃自己选择的时候?是因为“孝”不去争取,还是不愿自己承担责任呢?希望听听大家的故事和看法在下方留言,我们一同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