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日课85
孔子在教鲁哀公怎么去分析问题。你问我怎么搞好政治?我先教你怎么去分析这个事儿,怎么去思考这个事儿。
下面开始越讲越细,越讲越接近方法论层面了,讲到了“修道以仁”,然后讲什么是“仁”。
“仁者人也”,给“仁”下了一个定义,说“仁”就是“人”。这句话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从起高调的角度去说,很多古书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仁爱精神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质,如果没有“仁”,就不是“人”了,我觉得这么理解,不能说不对,也符合儒家的思想,但是放在这里上下文有点连贯不上,感觉行文脱节了。
我认为,“人”应该理解为“为人”,什么叫“仁者人也”?就是应该将仁爱精神作为你为人处世的出发点。换句话说,“修道以仁”的“仁”靠什么来体现。靠你的为人来体现。
只是说,我在修身,我在修道,我修道的核心是本着“仁者爱人”为出发点,只是说不行,得在事儿上见,得从你为人处事上来看,你是否以爱为出发点,是否具有利他的精神。“仁者人也”,首先在你的“为人”在你的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这也就是本文以《中庸》作为章名的意义之所在,“庸”就是日用平常,就是日常生活,你这种利他的爱人的精神,需要在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中体现出来,这才叫“仁者人也”。
那么你应该从哪做起呢?“亲亲为大”。两个“亲”字内涵不一样,第一个“亲”指亲爱,是动词,第二个“亲”是名词,指双亲、父母,或者可以扩大一下,泛指亲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体现仁爱精神,从哪儿入手呢?最重要的是先爱你的亲人,这叫“亲亲为大”,这个是最大的,是最重要的,先从这儿入手,要想落实儒家这种仁爱精神,首先要爱你的父母,这叫“亲亲”。“仁者人也”,首先要在亲亲中体现出来。
父母是你最近的人,最亲的人,在他们身上,你都体现不出来仁爱,让你在别处体现,那好像是做不到的,就算做到了,也是虚假的,伪装的,也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的。
选自:杨军师父《中庸别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