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不活在他人的评价中,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自己。
玛丽莲走了,她终于鼓起勇气离开了。我想这个决定她想了好久。生活与梦想,到底应该怎样衡量。一边是家庭和孩子,一边是信仰与理想,她哪一边都放不下,哪一边也不想放下。但是她还是不甘平庸,但是她还是不愿沉沦。也许就这样吧,可能一辈子就是一位好妈妈,一个好主妇,但她不一样,她有才华,她有知识 ,她曾经脱颖而出,她在年轻的时候就想着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然而生活却让她离她的梦想越来越远。玛丽莲想,或许现在还不晚,她还年轻,她才二十九岁,虽然有些知识已经淡化,但是大学时期的自己却在脑海里清楚的浮现 ,那时候认真写论文的思索,与男孩子一起上课倔强 , 还有冲出平庸的勇气。这些像是洒落的倾盆大雨,一点一滴地打在玛丽莲的心头,每个雨滴都在提醒她“这样不对”,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母亲去世了。
自从结婚以后,玛丽莲就再也没与母亲联系过。八年,八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岁月匆匆,不经意间人们也慢慢老去。这个消息对于玛丽莲来说如同一个距离很远的新闻,却让人悲伤不已。母亲希望自己做个好妻子,守护好家人,生活有孩子、丈夫和房子就够了,现在这三样东西玛丽莲都有,然而母亲却没有了,母亲却不知道女儿过的怎样的生活。再然而玛丽莲却不想仅仅有这三样东西,她还有梦想 她还年轻。母亲的离去让玛丽莲认识到自己与母亲的差距,再次燃起了玛丽莲心里火花。她意识到自己不能这样,不能捆绑在琐碎的生活中而忘了初衷。一声“医生”的称呼是多么让人心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多么高兴。小的时候即使一直活在妈妈的影响下也依然坚持做自己,然而现在妈妈离去了,再也没有人让自己学烘焙了,反而自己给自己锁在生活里了吗?玛丽莲想想母亲的一生,不,不能这样,不能这样结束一生。要离开,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勇敢的做自己!
另一种结局——《无声告白》五月末,已经没有了春天的感觉。四周无力的花草更加重了沉闷的空气。玛丽莲走了,她离家出走了,她逃离了束缚她的地方。前方会怎样呢?自己还能不能学会以前的知识?走了之后加了又怎么办呢……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然而玛丽莲想不了这么多了 ,先逃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也许离开了之后对彼此都更好呢。她给丈夫留了纸条,“现在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那以后的生活会不会是我想要的呢?她来不及想太多,逃走的时候只有一种感觉,解脱。
故事的最后 玛丽莲还是放不下孩子和家庭,因为第三个孩子的诞生,玛丽莲回来了,然而她把她的梦想强压在了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她对女儿的爱没有正确的表达反而造成了一场悲剧。
我在想会不会有另一种结局?
玛丽莲并不后悔,生活即使再艰苦,对孩子的思念再热烈,她也咬咬牙坚持了下来。那个年轻的她又回来了,那个有着男孩子气的她又出现了,她炳烛夜读,不舍昼夜,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当上了一名医生。在她成功后,才又再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那时候她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医生,身边的人都尊敬她,生活也越来越富裕,自信的笑容洋溢在了脸上,她成功的回来了。他的成功告诉了所有人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她的成功告诉了莉迪亚要勇敢的做自己,表达自己,解开心扉,她的成功让已去的母亲放心,让在尘世中的自己安心。她用自己的行动活成了自己的样子,她没有把自己寄托在别人身上,她没有总是无形的压迫莉迪亚按照自己的想象走,而是鼓励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她的改变,带动了一个家庭,她的改变,改变了故事的结局。或许,心再狠一些,再坚强一些,在自私一些,就会有不同的情节。
当然,结局的汇成是由千千万万个选择组成的。可能玛丽莲的一个选择并不能改变结局。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情节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决定着结局。所以 决绝一些吧,勇敢一些吧,坦荡一些吧!没有谁离开了谁活不下去的 ,太阳东升西落,宇宙浩大无垠,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吧,而不是将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像书中所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找到真正的自己。
想像故事的另一种结局。
另一种结局——《无声告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