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治验回忆录:伤寒变证

治验回忆录:伤寒变证

作者: HubertTCM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19:15 被阅读0次
    image

    引言

    没有家传师授,没有临床经验,要学中医,那就只能看书了。但是读书日久,再要提高也不容易。我决定写一些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困惑。如果有人可以指点一二,那就再好不过了。
    《治验回忆录》是一本医话,里面记载了102则医案。医案记录详细,非常适合自学。

    原文

    王新玉伤于风寒,发热怕冷,身疼汗出,服表散药未愈。转增腹痛泄泻,舌白润,口不渴;小便清利,一变而为太阳太阴并病。用时方平胃散加防风、桂枝,不惟前证未减,反益心下支结,胸胁满痛,口苦烦渴,再变而为太少二阳及太阴诸病矣。窃思证兼表里,伤寒论中之柴胡桂姜汤,病情颇为切合。其方柴桂发散和解,可治太少二阳之表;姜草健脾止泻,可温太阴之里;牡蛎开结住汗,有利气机之调畅;黄芩清热,蒌根生津,能清内在之烦渴。是一方而统治诸证。书方与之。否料患者又以病变时延,易医而欲速效。医不详察证情,认为表实里热而迭汗下之,遂致漏汗洞泻,息短偃卧,而势甚危殆。又复邀诊,脉微欲绝,四肢厥逆,汗泻未已,不时转侧手扰,此属阴阳垂绝之象,亟宜通脉四逆汤挽将绝之阳,配童便救将尽之阴,以策万全。
    附子一两 干姜两半 炙草五钱浓煎,冲童便少许。
    频频灌下,自晨迄暮,尽二大剂,泻汗逐减。当子夜阳回之时,汗泻全止,身忽发热,是阴复阳回之兆。按脉浮缓无力,阴阳将和,邪气外透。乃煎桂枝汤加参续进,益气解肌,二剂热退人安。后以补脾胃和气血调理匝月复元。夫是病几经转变已濒于危,虽得幸愈,然亦险矣。

    Hubert 按

    初诊

    如果是面对病人,仅仅凭伤于风寒,发热怕冷,身疼汗出是没有办法下结论的。因为这些症状有很多可能性,比如发热怕冷,如果是发热怕冷同时出现,可以考虑寒邪郁闭;先怕冷再发热(寒热往来),邪在半表半里;发热重怕冷轻,可能是入里化热,也可能是热郁于内;只怕冷不发热,可以考虑寒;还得问发病多少天,看有没有精神,患者胖瘦,是否结实。身疼,是胀痛,绵绵作痛等等。头痛不痛,晕不晕?汗出是汗出粘腻,之后头部出汗,还是上半身比下半身出汗多等等。
    作为医案,我们只能推测这些症状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外感风寒,发热怕冷身痛想必麻黄汤证的机理类似,汗出机理和桂枝汤接近。有鉴于此,医者拟表散药。

    二诊

    服药未愈,但是并没有说哪些症状减少了,哪些加剧了。只知道药后腹痛泄泻,舌白润,口不渴;小便清利。舌白润、口不渴,说明津液未伤,小便清,可以排除内热。再加上腹痛腹泻,大致可以认为是发汗伤脾阳了。 或许是腹痛厉害,作者认为是湿邪阻滞,用平胃散(甘草、陈皮、苍术、厚朴)加防风、桂枝解表。
    经陈瑞春先生认为《伤寒论》约有40条下利相关的条文。下利原因大致是表里同病(表邪未解而兼里热);热迫大肠;寒热并存,脾胃同病;脾肾阳虚,寒湿内盛;下焦虚寒,滑脱不禁;決渎失职,清浊不分。处方则有葛根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诸承气汤、诸泻心汤、五苓散、理中汤、四逆汤、白通汤、桃花汤、乌梅丸、桂枝人参汤、四逆散等等。
    作为马后炮,从症状分析,我觉得是汗后伤阳,内有寒湿,当表里同治,附子理中汤加桂枝应该更合适。

    三诊

    用了平胃散,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心下支结,胸胁满痛,口苦烦渴。这个是标准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了,作者分析也很详细,我没有什么补充的。从这个医案看,病位变化应该是从太阳,再太阴,然后是少阳了。并不像注说的那些传经规律。

    四诊

    患者的做法有点诡异,一般人觉得医生水平不够,治恶化了,后面一般不会再找他。但是这个患者是先找医生处方,但是又不用医生开的药。而去换另外一个医生。
    另外一个医生没有章法,汗下乱来,差点把患者治死了。再后面用四逆汤救阳等等,作者解释得比较详细,并且按照现在的条件,应该是在ICU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治验回忆录:伤寒变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yzp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