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一个许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打来电话,我们聊了半天,最后聊到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和我了解过的所有家长持有一样的态度----“大家都那样,所以我们家也那样”。我能理解这样的局面和他们的态度,但同时又持保留意见。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我觉得凡事都不应该仅是“随大流”,我并不想做特立独行的一个,只是觉得不应该放弃思考。
朋友打来电话的时候,我手里的《月亮与六便士》只剩下最后一章。我想,大多数人在读完了库特拉斯医生给“我”讲完了斯特里克兰的事情之后,都会猜想到他会回到英国和斯特里克兰夫人见一面。所以毫不意外的是,“我”又回到了故事最开始的地方,在与斯特里克兰夫人一家人的会面中,整本书落下帷幕。
这是一本写于101年前的书,到现在依然在全球畅销,只因它讲了人类文明时代一个永恒的话题--“理想与现实”。
毛姆他老人家,以高更为原型,创作了一个极其极端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推向了极致。在斯特里克兰眼里,对于现实一切的东西(包括爱情)都是不屑的,除了画画(艺术),而这一切都发生的那么突然和决绝。
毛姆在书里多次提到,斯特里克兰像是被魔鬼附体,甚至形象的形容他像是一个溺水的人,能做的只有挣扎,而画画就是他的挣扎。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主人公,你就不会耿耿于怀他抛家弃子和诸多匪夷所思的行为,甚至会对他抱以同情,且赞扬他最后创造的伟大成就。
就像斯特里克兰夫人最后对于他丈夫的态度一样,不知道是因为时间,还是因为他最后的成功(和世俗的眼光),让她对那个曾经抛弃她的让她陷入窘境的男人报以温情。我不知道,如果斯特里克兰最后没有被称为“天才”,且他的画也不能被卖出高价,最后他夫人的态度会是怎样的?
不管怎样,至少从已知的情况能看出,当理想产生了现实意义之后(也就是所谓的功成名就吧),其在追寻理想中造成的伤害都是可以被抵消的。
其实我有点不愿相信也不太能接受这就是现实世界的逻辑,人们只会记住一个追梦人在舞台中央发光的样子,而不在乎甚至根本没时间在乎他为了发光曾做过什么。
很多人看过书后,对斯特里克兰嗤之以鼻,骂他是“渣男”。甚至许多人看完后气愤不过,只给书打了一星。我想他们可能搞错了,他们这么激动不已,恰好是说明了书写得好啊。
这当然是本好书,是个好故事。但于我而言,如果再精炼一些就更好了,我觉得“我”内心独白的那些篇幅可以砍掉大半,这样我读起来可能会比较痛快。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勇于追寻理想的故事在现实里也并不是鲜见的,但像斯特里克兰这么极端的我是没见过,大概可能他只会存在于文学创作中吧,那只是笔者灵光乍现,你读到了,那是你的运气。
有时候我会想,理想与现实真的是绝对对立的吗?包括爱情和事业也是?
我看未必。大多数人都接受“鱼与熊掌不能兼容”这样的普世标准,所以在面对一些特定情况时,他根本就没有思考和分析就已经预先给自己设定了选择,这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大多数家长对于小孩教育的态度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