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娘炮”文化

作者: 低价解防沉迷 | 来源:发表于2022-01-21 08:33 被阅读0次

         九月二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公告,要求加强对娱乐文化节目及人员的管理,其中不少是针对近期饭圈的一些乱象,但最引人注目并引起大众哗然的则是“杜绝娘炮”这一说法,且将其定性为畸形审美,治理态度也非常坚决。  

         此令一出,我们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舆论风向的转变,大众纷纷积极地响应,很多男艺人面临转型,不少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也急需注入新的灵魂。但这不仅仅只是一场娱乐圈的变革,在这个信息时代,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审美,价值观,消费观等,进而类似于马太效应一般,给整个社会甚至民族带来不小的变动。

         那么,大众在对“娘炮”文化进行“痛批”前,是否应该对所谓“娘炮”进行一个客观而又全面的理解呢?

         答案,不言而喻。从起源来说,大家可能认为“娘炮文化”源于韩国,其实不然,“娘炮文化”兴起于日本。日本尚武好战,美国为了更好地控制日本,废除军国思想。首先收缴八十万把武士刀,禁止日本剑道。接着就是进行文化灌输和精神阉割,结果就是,武士道精神被废,宅男宅女二次元文化盛行,接下来的几代年轻人都只剩下了鞠躬和卡哇伊。接着韩国敏锐的在日本“漂亮男孩的产业文化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男团女团四起,精致的妆发,加上新一轮的包装,巨大的商业红利迅速让这股风潮波及亚洲成为流行。

         对本国而言,在这种文化“舶来品”的猛烈攻势下,妆容精致,擅长唱跳的偶像们一时风头无两。这本无可厚非,因为艺术和美本就具有多元化,人们的审美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将从历史角度而言,男人的逐渐精致与柔和也在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开放和繁荣。然而,不知何时,在资本冲动和浮躁之风的推波助澜下,出现了不少不注重艺德实力却只会矫揉造作,未经历练考验只凭包装的近乎完美的人设就能受到大批人追捧的鲜肉们。伴随着他们出现的,是已经败坏了的行业风气,是一股“伪娘”之风,他们个个妆容精致却性别模糊,身长玉立却弱柳扶风,动辄将“吓死宝宝了”“讨厌”挂在嘴边,生活里也是一副“天真可爱,人畜无害”的矫揉造作的模样。他们看似是资本的宠儿,实则却是审丑思想,眼球经济和低俗口味的陪葬品。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股不正之风已经荼毒了不少中国的青年,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审美及价值观,更不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故此,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遏制“娘炮”文化,纠正畸形审美。

         但是,我们也要避免出现矫正过枉的现象。避免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真正客观理性的去粗取精。于男性而言,化妆不可谓之“伪娘”,或为艺术,如李玉刚先生反串“贵妃”和“虞姬”,凄美婉转动人心;精致不可谓之“娘炮”,或许只是为了展示更好的自己;力量不可被盲目的崇拜,家暴,寻衅滋事亦不足已称之为男人;如一位北大教授所言:“当一件事情在我们眼里变得非白即黑时,那一定是我们将原本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只有做到对“娘炮”理智客观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引领时代青年向善向美,为民族复兴奉上时代活力。

         事实上,正义自有万钧之力。如今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电影《1921》《革命者》等一批高水准主旋律的影视剧作品,让大众看到,什么才是中国青年应该有的样子。可以相信,这股“娘炮”之风必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中国青年的身上消失,而留下的,则是向上向善,可以担起时代大任的民族新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娘炮”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bl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