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了一个家长会。
没有人不想美好。
当助力和压力袭来
孩子唯一需要的能力是:我想,我就能开始做。
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我想,但是我不能做。
如果能做,其实就能做到的。
问题在哪里?
从角色说
首先是一个人
其次是一个女性
再其次才是母亲
因为母亲成就的是一个人
所以,其他角色更其次
作为子女,兄弟姐妹
作为员工
作为朋友
作为各种角色
从实现自己的程度说。
我可能是想看看内和外的关系。
冒出来一个词,叫“转化”。
从心的起点到外在的做到,做到位,或者体现出来,如果不能精准转化,就在表面一直转圈。
做不到外面,那是因为没有“知”,所以“行”出不来。“行”是从念头萌动开始的,如果“知”不断,念头就会一直萌动,然后才得以驱动肢体语言。根本是在“知”上。
知就是体,行是用,体丢了,就不会有“用”。
念头一直萌动,岂不是意味着内心有强烈的意愿。心生万法,腿奔跑着也不觉得累。
这个“知”啊,究竟是哪个知才能生出这样的念头呢。现在知道的太多,心动不了了。
如果从格物角度说,格物其实就是面对外在,去做,去试错,从实践中反馈内在,达成一体,把事做了,成败再说。同时把自己关照好,内在更清晰,更懂自己。
所以,不想了,做就好了。
先让自己成为物,经历成为其中。再内心重新认知,最后为用。
在这个过程中,觉知的知,不断回到本源,问自己,要什么,不知道,就不要盲目。相信本自具足,相信心生万法。
“临别的时候,他突然跟我说,不管蔡磊怎么样,他活出了自己的光彩,没有白来,不必太难过。我们生病之后,内心都重新找到安定的地方,走着走着,暖意从脚底升起。”
如果我意识到我是一个人,走着走着,暖意会从脚底生起。挫败和打击,被不被爱,都大不过我是一个人,我爱的那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