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封面上鲁迅先生静坐藤椅,凝重的神色间有着对往事的追忆。“静静的沉思”是这幅画的主题。12月21日,保师附校的郭建云老师执教了《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这节课博得了满堂喝彩,“静静的绽放”演绎了名著阅读的别样美丽。
一、平中出奇,不蔓不枝。
在郭老师授课过程中,我没有看到哗众取宠的表演,没有看到标新立异的拓展设置。有的只是立足于文本,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对话;有的只是立足于课堂,认真聆听每一个学生对名著的独特感悟。课堂主干特别明晰,课由“走近作品――把握情感――走近鲁迅”三大板块组成。正如冯志红老师在评课中指出的“语文课要种好自己的田”。我们的好的语文课确实应该像郭老师这样立足文本,扎扎实实教语文。我们就应该这样不喧宾夺主,切切实实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郭老师的课怎样扎实呢?上课之初,让学生抢答这些人物都是谁。且侧重外貌描写,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较快把握人物外在特征。继而,发送资料,让学生谈谈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这样学生就会深入情节,了解内容。然后,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一环节,学生们就会思索鲁迅表现出来的理性的批判。从人物到情节到主题,郭老师循循善诱,和学生们仔细探讨,反复研读。将“自己的田”反复耕耘,做到了细致入微。
二、不疾不缓,香远益清。
郭老师的教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凡公开课,老师们常为了大容量,像跑马车一样一个环节赶着一个环节走,教者紧张,学者吃力,听者如临战场。而郭老师上课环节设置并不繁琐,所以学生可以在每一个环节充分自由地一谈再谈。郭老师和学生们也似乎并不着急,每一个文段都值得细细品析,不是吗?
听郭老师的课,使我忘却了权威的专家,林立的名师,就感觉汩汩的山泉在岩间流淌,好舒心,好惬意。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郭老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熟知,化作儒雅,化作自信,引领着所有学生在名著的长廊流连忘返。似一根火柴,点燃了一团火,且化作了满天星。似一缕清风,吹得花香弥漫,且香远益清。
花,静静地绽放
三、化难为易,亭亭俏丽。
保定市名师吴红芳在本次会议上笑谈“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鲁迅”。鲁迅的文章“闲文”很多,一语双关很多。远离孩子们现实生活。读不懂是好多孩子面对的难题。
郭老师没有在封建教育制度、封建礼节、封建思想上一再挖掘。而是让孩子们谈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于是,“有志气的、嫉恶如仇的、感恩的……”,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语拉进了与这位文学巨匠的距离。尤其是一首小诗更是精致地点缀了课堂。江苏特级教师王益民提倡问题的设置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期。今天,郭老师的课就让鲁迅先生不再那么严肃高远地存在于学生的视野之外,而是将鲁迅记忆中的花也悄悄俏立在了学生的心中。
四、与时俱进,又添新蕊。
教育前辈王树生曾提到,青年教师有三个停滞不前的“高原区”。但是,王老师最爱尝试新事物,不惧挑战、敢为人先是他的一个显著特征。今天,郭老师的课就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一节新型课。
互联网赋予了课堂创新与高效。学生们抢答后,大数据很快就会总结出答题状况,教师在有的放矢的加以梳理、点评。而且所有学生都可同时作答,这样的参与度,这样的高效率哪是我们传统教学所能相提并论的。另外,我比较喜欢网上抢答环节,很有一种电视台参加竞赛的感觉。很新颖,又不用举手抢来抢去,不喧嚷,很沉稳。郭老师勇立潮头,我们也应该跨越“高原区”,争当课改标兵。
郭老师的课给了我满满的收获,也给我们点明了整本书阅读“以点带面”的方向。我会在今后的阅读指导中积极实践,争取也像郭老师一样让花静静地绽放。
(白团中学 樊金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