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致庸:治理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礼乐教化

苏致庸:治理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礼乐教化

作者: 苏治龙 | 来源:发表于2019-12-07 13:50 被阅读0次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读:

子路、冉求、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还留在后面。

这时候曾晳问老师,这三个师兄弟的志向如何啊?

孔子说:他们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不过是述说自己想干啥罢了。

曾晳问,那为什么老师笑子路呢?

孔子说,子路有志于治理国家大事,但是毫无谦让之心,抢着发言,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还说要礼乐教化民众,所以我笑他啊。自己都不懂谦让的人怎么礼乐教化国家呢?

曾晳又问,冉求谈的是国家大事吗?

冉求谈的是六七十、五六十里的地方,通常来说,太小了,好像不能称着一个国家,冉求有志于治国吗?

孔子说,您只看见了六七十、五六十里小地方,难道这个小地方就不是国家吗?

王道政治,并不靠地盘大小,霸道才靠地盘大小。

王道政治,讲究的是近悦远来,虽然地方小,但是把这个地方的人民服务好,带好了,更多的人自然就来了。孔子说的是王道政治,并不是说地方小就不是一个国家,小国也可以是一个国家。

冉求知道礼乐教化的重要性,还有谦让之心,而子路没有谦让之心,子路虽然说的是千乘之国,但其实他志向比冉求小。

曾晳又问,公西华没有治理国家的志向吗?

我们看公西华,表面上只关心宗庙祭祀,国君会盟等外交礼仪。

好像跟治国无关。

孔子回答说:宗庙祭祀,国家之间的国际会盟,诸侯会见,这些事不是国家大事吗?这些事就是国家大事啊,是直接的礼乐教化的大事,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说公西华只能干小事,那么谁能干大事呢?

按照这个顺序,公西华志向最大,冉求次之,子路志向最小。

子路谈的是军事,吃饭问题。

冉求谈的是吃饭,以及等待有才能的人来实现礼乐教化问题。

公西华直接参与礼乐教化。

一个组织什么最重要?就是有礼,有节,有尊卑,位置,如果连这个都没有了,这个组织也就会出问题了。

比如,这个人为官,为老师,就必须从形式上尊重,如果连这个都没了,那么官也就不是官了,老师也不是老师了,这个组织就没有执行力,也驱动不了,各位成员也就各行其是了。

所以要教育好组织,首先就是要教育好这里面的人都懂礼仪。

相关文章

  • 苏致庸:治理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礼乐教化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

  • 苏致庸:礼乐教化比吃饱饭难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解读: 孔子接...

  • 苏致庸:礼乐教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安居乐业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

  • 擅长礼乐教化的子游

    二、擅长礼乐教化的子游 礼乐,是孔门教学的重要内容。用礼乐教化百姓,推行诗政、礼政、乐政更是夫子为政的主要方式。所...

  • 礼乐教化

    (一)读朱天心《二十二岁之前》,书的附录有两篇文章,一是朱天心的父亲朱西宁淡女儿的成长过程的《天心缘起》,一是阿城...

  • 苏致庸:君子最重要的是仁义

    君子在这个社会上做事,讲究的是一个义字,有追求,有原则,有理想,有态度。 不会嫉妒别人比自己有钱,也不会羡慕别人比...

  • 修养是根本——论语贯通140

    在《论语》下半部开篇,就探讨先辈与现在对礼乐的态度的不同。在商的时候,礼乐教化倾向于忠,相对就野;周朝的礼乐教化则...

  • 苏致庸:吃亏是福

    一个人什么都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做人做事,那么大家就会怨恨他。 比如:你与人合伙做生意,总想多拿钱,其他人就不会...

  • 学习论语54‖阳货|第十七

    本篇分为二十六章,内容比较庞杂,有涉及家臣弄权、叛乱的章节,有论及礼乐的章节,如说明礼乐教化的作用、强调重视礼乐的...

  • 走向自由的人生——论语贯通44

    我们讨论了教化的治理与法律的治理问题,这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为政》篇一开始就来了句诗三百,孔子是主张教化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致庸:治理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礼乐教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lu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