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解读:
点是曾点,曾参父亲,年纪只比子路小一点,老师与师兄弟们在讨论,曾点负责鼓瑟,音乐环节。
其他三个师兄弟们讲完毕了。孔子就问曾点,您的志向呢?您打算干点啥?
曾点听到老师问自己了,稀稀拉拉的鼓瑟声音就越来越小了,然后结束,停下来了。
推开瑟站起来,说啊,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个都不大一样啊。
他们都是关心国家大事,我不关心国家大事。
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都是各言其志罢了。您说呗?
曾点说,我就想在春天三月的时候,穿着春天的新衣服,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河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呢,玩够了,唱着歌就回家了。
夫子听完,为之神往,就喟然感叹到,哎呀,我与曾点的志向一样。
曾点的描述能力实在太强大,让孔子也忘记了国家大事,向往这种天堂般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可能是实事,让孔子也不想国家大事,想过上这种生活。
想一想,每一个人都想过上这样的美好生活,没有任何杂事。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也可以更高层次的去想想孔子,这是历代大家的解释。
这种美好的生活,是天下大治的象征,天下安定,大家都没事做了,才能做到这样。
这是礼乐教化的最高境界了。礼乐教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民自由自在,安居乐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