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蒙田的随笔集,我发现他的语言风格是自己倾心的,当然,更明确地说是他的博学广识强烈地吸引了自己。在读到他的论书籍一章节里,我发自内心地为他评判柏拉图而感到滑稽且可爱,甚至情不自禁发自肺腑想为他鼓掌。他写到:我认为柏拉图的《对话录》拖沓冗长,反使内容不显,柏拉图这样一个人,有许多更有益的话可以说,却花时间去写那些无谓的,不着边际的长篇大论,叫我感到遗憾。我这样大胆亵渎不知是否会得到时尚的宽恕?我对他的美文无法欣赏,更应该原谅我的无知。
因为最近对于写作这个“自由职业”的概念和实际意义深感迷惘,所以我结合卢梭和蒙田的作品来仔细阅读,卢梭在《漫步遐思录》中谈到他自己本身写作更多是为了自己,让自己日后回忆起来有东西可以借拖,且让自己有东西可以帮助逃脱庸俗的世间;而蒙田的话他是同自己不同的,他写作是为了给别人看,告诉世人一些东西。于是,我思考我们这些声称热爱写作的人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世人?
这段时间,很偶然地认识了几位声称热爱写作热爱文字的朋友,当然,看了她们的文字后,我认为他们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励志学书籍在筹备大卖,校园型小说底样已出,写作指导课在一宣再宣......
其实,我并不认为她们的文字有多么动情或者深刻,因为他们其中有的在发文时连基本动词都有一再搞错时候,也因为他们都太过张扬宣传自己的“实力”,更因为他们似乎不曾读过国内外的经典好书,每天只为寻找热点。但是我尊重他们,我尊重每一位有梦想且为梦想在努力的人,毕竟奋斗是我们这些90后最美妙的标签。
在这同时,我也因此质疑现在的写作浪潮,络绎纷纷的公众号推文,百家号深文,权威杂刊,流行期刊到底有多少文字是经得起时间淘汰的呢?
很多时候,我不能理解这些“努力的”、“热爱文字”的人们,为什么会不花点时间停歇一会儿,沉淀沉淀,读一读经典而非没日没夜地埋头赶自己的成功逆袭鸡汤。当然,我现在更无法理解和理清楚自己在要坚持写作,坚持日更的时候,写些什么东西才会是认真的、系统的作品,才会算得上文章。
写作是确实有很多类型,但是于自己而言文字的最初形态意义应是表达一种心绪,一种态度和一种看法。而一旦像英文作文那样被套上了模子,那么好像便是刻板且没有味道了。
现在的我们,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仿佛是很难脱离模子的世界的,因为,他们不清楚和不思考为什么的答案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