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作者: Ryanta | 来源:发表于2022-06-12 10:38 被阅读0次

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任皇帝,他的前任是顺治帝,刚刚把都城迁到北京。康熙出生的时候是1654年,继位的时候却才1661年,可见他7岁时就当上了皇帝,当时的大臣索尼是最重要的顾命大臣,鳌拜可以说是权侵天下,当时的吴三桂带领的三藩,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在边疆上蠢蠢欲动,那么康熙是如何打败这几位顾命大臣,做到自己亲政的?又是如何做到打败了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并且最终开创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呢?

康熙打败鳌拜的经历应该不是很重要,所以暂且不详细的去讲,可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出康熙是一个年少有为,并且懂得一定政治手段的人,完全可以说得上算是一个小神童。

没过多久,三位藩王中的一位希望可以因为自己老了而告老还乡,让自己的儿子继续代替自己的位置,康熙在此认为的确应该削藩,于是在吴三桂上书,希望能够自己也告老还乡的时候表示同意。

可实际上在这件事情上康熙还是太嫩了一点,因为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实际上是在试探自己,也就是说他们根本就没打算要告老还乡,只是想看一看这位皇帝是否很重用,或者说是否能够接受他们,可最终通过这一件事,他们发现这位康熙皇帝是不可能接受他们存在于边境之中,并且还有着强大实权的,于是他们最终选择了造反这一条道路。

1673年11月,吴三桂杀掉了当时的云南巡抚朱国治,提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开始了他的造反之路,此后耿精忠和尚可喜也分别造反,并且由于很多人还怀着对明朝的情怀,因此四川巡抚,广西将军也分别加入反清复明的队伍,一时间几乎整个长江以南都脱离了清军的控制。

那么这时的康熙应该怎么办?他终于采取了一个很正确的攻打方式,那就是坚决反对吴三桂投降,给予最强大的军事攻击,对于其他造反的人都纷纷在做出微贺以后给出投降的道路,最终因为是三人共同起兵造反,没有达成很好的共识,因此耿精忠和尚可喜最先失败,最终吴三桂被孤立,没多久,死了,他的孙子吴世璠接替了他的位置,最终在1681年被清军攻破云南,最终兵败自杀。这场几乎长达10年的浩劫终于结束了,康熙这一个幼稚的举措,差点把刚刚建国的清朝弄亡,可是在这场浩劫结束后,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大清朝,一位年轻的千古一帝也像一颗星星一样冉冉上升。

在平定了三藩以后,康熙估计是凭着既然已经干了,就干到底的精神,决定继续展开下一步的军事活动,那就是举兵收复台湾,当时的台湾在明末的时候还有一群荷兰的殖民者占据了,成为了外国的殖民地,不过仍然是明末的郑成功在没过多少年之后赶跑了荷兰的殖民者,并且创立了郑氏台湾,到了康熙的时候,郑成功已经去世了,接替他的位置的人是他的儿子,可惜的是这位仁兄希望能够把台湾当做一个反清复明的根据地,于是康熙可就瞄上他了,最终通过海军收复了台湾,把台湾再一次囊括进了中国的版图。

正是因为康熙这一套强硬举措,因此此时清朝的国土面积已经几乎上升到了0.13亿平方千米,这么大一个国土面积带来的,那就是民族的多样性,从唐朝开始就已经有了胡人和汉人的区分称为当时的民族已经比较多样了,到了清朝的时候更是,这样的当时主要的民族是汉人,满人,蒙古人,苗族,西藏的人等,那么汉人有自己的文化(儒家),蒙古人有蒙古人的文化,西藏的人有西藏人的文化(藏传佛教),苗族人有苗族人的文化(天主教),清朝统治者康熙又应该用哪一种方法来治理整个国家?

首先康熙作为一个满人很明显重中之重就是提高满人的地位,并且让所有的军权都有满人控制(也就是八旗子弟),这样这些八旗子弟就永远不可能被汉人控制,汉人也不可能成为军队的首领,这样军队造反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并且康熙也并不准备在天下全部推行某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让所有民族的文化都互相交融,让所有的民族都知道对方的文化。

而康熙所创立的清朝的政治体制和最开始的明朝几乎是一样的,整体来说只是改了一些名字。而在任用官员方面却大大不同,为了让汉人也继续能够科举考试,并且死心塌地的服从自己,于是他恢复了汉人当官的权利,实行了满汉双轨制,比如一个吏部尚书,有一个满人也有一个汉人,这样不仅可以让汉人满意,也可以让满人和汉人互相制约。

地方官员主要任用汉人,因为汉人比满人更懂得一些基层的治理手段,而中央的基层官员主要都任用满人,因为这里可以算是满人的一个锻炼自己政治手段的地方,也借此机会不让汉人分布在整个朝堂。

可是汉人仍然不是很满意,毕竟自己辛辛苦苦寒窗苦读那么久,最后如果只能当上一个被满人牵制的6部之类的职位,那估计也没几个人能够乐意的,作为统治者的康熙发现了这种潜在的忧患,于是他采取了一个比较绝对的手段,那就是特搞文字狱,在汉人的文化里,但凡是个读书人,都一定会写一些类似于诗词歌赋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那么统治者就从这些诗词歌赋中,找到确凿的证据,说明写某一些诗词的人居心叵测,也算是杀鸡给猴看,这一手段确实给很多汉人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因此最终所有的汉人都不敢再提出自己的政治建议,而只敢给皇帝当奴才。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待海禁的问题,实际上在明朝的时候,统治者就希望能够一直坚持海禁,可是最终仍然出现了隆庆开关这一事件,证明实际上海上贸易几乎是不可阻拦的,一定会继续发展上去的,可是在康熙的眼中,他认为并不需要海上贸易,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大清朝已经到达了一个鼎盛的时期,整个国家国力丰厚,资源充沛,人民几乎达到了3亿多战整个世界的1/3,根据当时欧洲人的说法,整个中国每年的支出比整个欧洲的支出还要多,中国的一个省就好比欧洲的一个小国家。那实际上要做贸易为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要赚钱啊,那么现在自己这么有钱,又何必要去赚那些外面很穷的地方的钱呢?并且康熙实际上还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要做生意肯定都是汉人去做,如果汉人勾协外邦来,反清复明,那该怎么办呢?因此康熙的想法是坚决不能做海上贸易,不管是从利益的角度来讲,还是对国家的稳定的角度来讲。

可是最终的结果是仍然没有阻挡到商业的发展,所以康熙最终也妥协了,不过他妥协的方式是只建立了一个合法的出海口,那就是如今的广州城,可是仍然是为了打压商业,他甚至不允许在广州城内做生意,而是只能在城郊做生意,可是就算是这样海上贸易,仍然在此时大力发展了下去。

可是不管怎样吧,康熙治理的清朝整体来讲还是非常富庶的,从明末清初的6500多万人,到了鼎盛时期的3亿人,为了让人数增加,康熙还颁布了一条命令,那就是人可以增加,但是赋税不增加,比如说本来有6,500万人,一共就要争6,500万辆银子,到了现在3亿人仍然是只需要挣6500万,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交的税都会少很多很多,因此老百姓为了让自己交的税更少,就开始使劲的生孩子,使劲的生孩子,让大兴王朝达到了3亿人,这一看起来多么大的数字。

可是不管怎么说,问题还是出现了,那就是本来中国这一片大地上的人数最多才有四五千万人,而这短短几十年中,居然直接大约翻了10倍多,可是土地的总数是不会变的,那么养得起这么多人该怎么办呢?

那就是只能去开荒了,本来大片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已经被汉人占据了,于是很多的人就跑到了云贵高原去做梯田,让很多的森林全部变成了耕地,甚至有人把湖水引走,把本来的湖底变成了地,可是就算是这样仍然有问题,那就是把山川变成梯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会导致水土流失,甚至上百年都不会泛滥一次的长江居然决堤了,以如此破坏环境的方式,让百姓有粮吃,也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且就算是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也许仍然有很多人没粮吃,也许仍然有很多开完荒的人,因为水土流失,所以仍然没有地去种,这的确也成为了清朝一个非常大的不稳定因素。

在另一个问题上,康熙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那就是选择皇帝的继承人,在以前皇帝的继承人全部是嫡长子,造成的问题可能是并不是,所有的长子都是非常优秀的,或者说并不是所有儿子中最优秀的,因此康熙决定让自己的所有的儿子全部开始学习,每天3点就要起床,直到晚上5点才能够休息,而且要持续往复长达十几年,并且清朝的皇帝都有一个规矩,也就是在自己还没死的时候不立太子,颁布遗诏也并不一定要立嫡长子为太子,而是选择最优秀的那一个变成太子,这一政策让清朝的统治者几乎都维持在了,一个不错的水平上,也可以说是稍微解决了一下君主专制带来的君权的不稳定性而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不管怎样,虽然康熙干的事情有好有坏,可是他仍然创立了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这是在任何朝代都没有的,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够解决这方面问题,就是改善了一下皇帝继承的问题,因为在古代全部是君主专制,那么圣君贤相才能够带来和平的年代,如果是昏君小人,那就一定会带来乱世,因此把整个国家的安危都几乎寄托在了君主的身上,而正是因为康熙改变了君主的继承制的问题,大大改善了君主的品质,让君权的不稳定性稍微少了一些,虽然仍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可这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了。

可是康熙作出的决策,仍然对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严重的我认为是文字狱和海禁问题,正是因为康熙搞的海禁导致整个清朝的中后期闭关锁国,而当时的英国却快速强大起来,清朝却甚至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什么天朝上国,最终被打的服服帖帖,连个大气都不敢喘。

而文字狱的设立导致清朝实际上并不受汉人读书人的拥护,因此实际上没有人敢对统治者提出什么可以拯救国家的方案,而只敢当奴才当奴隶,但如果在整个朝廷中甚至连一句有利于国家的话都提不出来,这个国家又该如何强大下去呢?

这就是我对清朝皇帝康熙的一生的梳理以及我自己的见解。

相关文章

  • 康熙青花的市场是怎样?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期间:前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

  • 弘扬文化:康熙青花的市场是怎样?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期间:前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

  • 层次鲜明 浓淡相宜:康熙青花瓷

    康熙青花瓷器烧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

  • 别去看最后一集康熙,会哭。

    康熙早在1722年12月20日就没了,而《康熙来了》要变康熙没了、康熙来过的消息,绘里酱在十月就预告过大家(康熙没...

  • 康熙来了,康熙走了

    文 / 廖玮雯 电视剧《琅琊榜》刚播完,在微博上大家都在不舍结局,再拍五十集好不好?林殊不会这样死的,他还要陪霓凰...

  • 康熙来了,康熙走了

    很久很久没看过“康熙”的我,在收到康永宣布辞职的时候没有想着继续,在小s紧跟宣布的时候亦没有去点开视频收看,直至今...

  • 精品推荐之——康熙通宝

    精品推荐之——康熙通宝 康熙通宝,清代钱币。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康熙通宝有小平及当十...

  • 深圳来宝文化拍卖:康熙的“郎窑红”

    说清朝,先道康熙。说到康熙瓷器,大多数人会只“墨分五色”的“康熙青花”,或者“康熙五彩”,其实康熙一朝的招牌瓷器是...

  • 康熙

    楔子 当最后一缕斜阳照射进乾清宫时,那位驰骋疆场数十年的铁血大帝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形销骨立,白发苍苍,唯有一...

  • 康熙

    英雄生在少年时 年少立志 一统河山 除鳌拜 灭三藩 收复台湾 西征葛尔丹 百姓 年年有余 社会 繁荣发展 国家 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康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sg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