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而暑,按中医的说法,此时正是人体阳气生发时期,常鹤鸣老师建议应多到户外活动,做适当的运动锻炼,“收敛神气”“无扰手阳”这叫作“春夏养阳”。
春天养生注意事项1、春日气候乍暖乍寒,不可骤然脱衣,俗云“捂三春”。
2、如偶感身体不适,轻者可不必服药、或赏花观鱼、或外出散步等,但不可乏力。
3、若胃口不开,畏寒肢冷、大便溏泻等,可用胡椒加猪肝煮食,也可用中药砂仁、党参、杞子、淮山等与鸡肉或猪脚筋煮食之,或中成药纯阳正气丸内服。
4、若原有风湿性关节炎,现旧病复发,可用北芪、党参、杞子与猪脚或鸡肉同煮食。且避免寒湿,忌食生冷。
夏天养生方法夏季为天暑地热,人体阳气发泄的季节,中医理论认为:暑为阳邪,易伤阳气:暑性升散,则耗气伤津。夏季易突发中暑、中风、心脏病、腹泻等疾病。
1、避免当风熟睡或贪凉露宿。
2、适时午睡有利于消除疲劳,但不可过长,以免神思昏昏,久卧伤气。
3、食用瓜果或冷饮要有节制,因过食生冷寒滑有伤牌胃。
4、按需要选用人丹、六神丸、十滴水等防暑药品,但不可过量。
5、若感喉干口苦,乏力泄泻,可用扁豆、北芪、党参、淮山、大枣煮汤饮用。
6、咳嗽痰多、失眠多梦,可用枣仁、龙牙合、大枣、党参等煮汤饮用。
7、如四肢无力、厥冷、头晕时,可用大枣、党参、熟附子、北芪等同鸡肉煮后食用。
8、可自制一些清凉饮料,如用乌梅金银花洗净后加适量清水,煮沸即可饮用。
秋季养生建议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干燥、阳气收敛,时行清肃之气,燥邪易伤津液,尤对肺脏影响较大。经夏日疏泄之后,身体渐虚,为适应冬天的潜藏能力,宜进补而培其本。
1、不宜过多食煎炸燥热的食物,宜食用润湿养阴之食物,如米饭、蔬菜、柑桔、生梨之类。
2、可按阴阳气血偏虚的具体情况,酌情进滋补药酒或丸煎膏丹。
3、秋季日夜温差较大,早晚气温较低,风寒邪气极易伤人,所以外出旅游、出差在外等,均宜多备衣物。
4、药食同源,药补不及食补,可选用龙眼肉、荔枝、黑枣、核桃、银耳、蹄筋之类进行食补。
5、若肺燥久咳者,可用杏仁、百合、淮山、党参、白芨与冰糖同煮后常服。也可用百合、淮山、党参、杏仁、蜜枣猪肉煮汤食用。
吐纳养生这里给大家秋季吐纳养生的方法:
每日清晨,洗漱完毕后,在室内静坐(不可位于风口处)。先叩齿三十六遍,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水满时,漱练数遍,分三口咽下,同时用意念送至丹田(位于肚脐下三寸)。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呼气时,稍稍撮口,默念“戏”音,但不必出声。如此反复三十次。注意深呼吸时,切忌急骤强硬,应自然松快。
在《遵生八笺》中有:“嗌(音“戏”)三十遍,去肺穴劳热,气壅咳嗽,......四肢劳顿,胸背疼痛。”
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清晨逮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又有《云籍七签》称:“叩齿之法,名曰叩天钟,左右相加,各日槌天磬......”
此养生方法简便易行,系千年真传,不妨一试。
冬季健康冬季天寒地冻,万物闭藏。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角,对脾肾脏腑影响较大。
1、初冬骤寒,朔风劲吹之际,要注意保暖,不可轻出。保暖之物应尽早备齐。
2、晨起寒冷,应进热饮以暖胃祛寒,如牛奶、豆浆、扁豆、红枣汤之类。若内火旺者,可饮用淡盐汤一杯。应节制过量食用辛热之物,包括煎妙食品等,否则会出现目赤咽痛、咳嗽多痰、大便秘结等燥邪之征。
3、冬季人体皮肤处于收敛状态,正是药物进补最佳零节。需助阳与润燥者,可用淮山、大枣、党参、龙眼肉与羊肉或瘦肉同煮后服用。
上述各药用量,一般是15-30克左右,此外,应注意有外感发热时不宜进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