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632小时,第2563日
阅读《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从前一章的叙述可知,西晋时代的察举在制度上还是相当完备的,君主对察举给予了重视,甚至还出现了秀才对策和白衣试经这样颇有意义的发展。但从整个选官格局来看,九品中正制已经表现出明确的优遇士族的倾向并成了选官的主导因素,仕进诸途,遂不能超脱中正制度的制约。所谓“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由察举一途入仕者,自然不能不经过中正品第,于是在形式上,察举也被纳入了中正制度的支配范围之内。
中正以品第高下为未仕者确定入仕资格,对已仕者则要根据其德行表现升降其品,但并不直接参与铨选迁黜,它好像一个专门的审核推荐组织和监察组织;中正又非专职,而是由本籍朝官兼任的;中正品评,特别地被称之为“付之清议”、“付之乡论”。这正反映了既要使“乡论”、“清议”官方化,又企图保持其某些本来特点的意图。
中正最终是既背离了民间舆论,也未通过“乡论”的官方化而加强了皇权官僚政治;其所分割的选官权威,最终是落入了士族门阀之手。
而在这一朝廷之中,士族门阀已高据要津,权势煊赫。中正多由士族官僚兼任,品第确定最终也只能是以门第权势为归依的。刘毅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卫瓘、段灼所谓“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士族所习居之“清官”,大抵是那些侍从顾问、文翰著述性的、需要以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文人担任的官职,这“清”原是从文化素质与文化素养上引申而来的。
在西晋前期,王朝官僚对选官问题有过一番讨论。在讨论之中,九品中正制遭到了激烈批评,所谓“朝野之论,佥谓驱动风俗,为弊已甚”。其部分论点,在前一节我们已经作了引述;此外我们还注意到,这些论者,几乎一致赞扬与推重“乡举里选”,即察举制度。
九品中正制诞生不久,在实施中就被塑造成为一种“以名取人”与“以族取人”相结合的、有利于士族门阀的制度。而察举制曾经有过几百年成功地服务于官僚政治的传统,这种传统由于历史的惯性,是一时难以改变的。在九品中正制与“清途”配合而为士族高门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入仕华途之时,传统的仕途——察举,相对地反而保留了较多的服务于官僚政治的倾向性。
一方面,司马氏本身就是当时最大的士族,门阀势力乃其统治的主要基础,因此他不能不屈从现实,在诸多方面确保士族权益,以换取其拥戴支持。但在另一方面,司马氏毕竟已经上升为皇族,已成了官僚帝国的代表,那么扩大统治基础,尽其可能地举用贤材以保证吏员素质和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威并防止士族对之的过分分夺,也就不能不成为其政策的另一个基本出发之点。
内官之贵,官额之冗,显然是士族权贵子弟不乐为郡邑亲民之职,而要求于朝中诸职,特别是“清途”诸官中直接入仕迁转所造成的。
根据前引《广南记》,吴甫请为四百石长时特请减品,后经诏准予以降品,才补为四百石长,可知不但乡品低者不能逾品任用,而且乡品高者为低品之官,也是不合通制的,必须作为特例处理。散郎的除授虽无乡品限制,但由散郎迁调之官,就必须与乡品一致。
虽然通过察举,一部分普通士人有了提高自己乡品的较多可能,但特别是在最为主要的秀孝岁科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得到上品二品,而只能屈居三品或四品,尽管形式上他们仍被称为“一州俊选”、“古之名贡”。孝廉所得之乡品,从实例来看其平均水平又较秀才为低。而权贵子弟由之起家的“清途”诸官,一般均以乡品二品为资格;他们凭父祖爵位门第便可以轻取高品优状,步入“清途”。即就“散郎”而言,权贵子弟凭赐官就可以得到,而秀孝却须经州郡“试职”、中央策试之后方能获得。就此而言,察举制在此期已不如汉代那样,是士人之入仕荣途了。在九品官人法的制约之下,察举已被置于低于“清途”的地位之上。
由师袭、向凯之奏请特别提出“舍人、洗马”先为长吏方能拜台郎,可知晋之尚书台郎例以东宫太子舍人、洗马迁补。
师袭、向凯之奏与晋武帝之诏同在太康八年,其内容主旨又相一致,可以推测二者间必有联系。估计是师袭、向凯之奏在前,晋武帝采纳在后,并把应当外出为治民长吏的任官资格,扩大到了“常伯、纳言及典兵宿卫、黄门、散骑、中书郎”。“常伯”指侍中等近侍之官,“纳言”指尚书台官。因此,“甲午制”并不始于惠帝元康年间。
总之,“甲午制”确实实行过,但此制之设,并非王戎本意,所以不久他就开始破坏这一制度。而傅咸之劾奏,并不是攻击“甲午制”;恰好相反,他是在尽其努力维护这一制度。傅咸是被浮华之徒目为“俗吏”的,作为事功派官僚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甲午制”的重视是不足怪的。
(惠帝)诏曰:‘政道之本,诚宜久于其职,咸奏是也。戎职在论道,吾所崇委,其解禁止。’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诏亦不许。”这次冲突使王戎几乎为之坐罪,傅咸也冒了“越局侵官”而遭纠弹的危险。最后,由最高统治者居间调停,息事宁人,不了了之。但用以补救“清途”过分发展对行政造成的损害的“甲午制”,自太康八年到元康二、三年,不过数年时间,便成一纸空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