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后的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大概都是主流,因为我们有父母有爷爷奶奶的庇护,浑然不觉家庭生活的艰辛,即使生活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
我出生在1965年,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父亲当兵转业在四川工作,母亲在家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起生活的,还有我婶婶一家。叔叔早逝,留下了三个孩子。
父亲转业在四川工作,父母两地分居,父亲难得回家,母亲曾分别带着我们姊妹三个其中的一两个去四川探亲。母亲说,我是跟着她去四川最多的孩子。
我最早的四川记忆是住在四川的一所学校边,我去门前的玉米地里掰玉米。母亲笑着回忆说,人家小孩掰小玉米,我喜欢掰大玉米,半天掰不下来一个。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我在四川上小学那段时间。
记得当年我在四川的小学读书时,读过“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当年红军爬雪山,用它补棉袄。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解放军叔叔随身带,缝补鞋和帽。”这篇课文。四川的小学开有画画课,我跟着老师学过画茶缸。
记得父亲买过桔子,那种红皮桔子,有的甜,也有的很酸。
记忆最深的是看电影,我和小我四岁的弟弟一起搬着凳子去看露天电影,电影在一个坑里放映,我和弟弟搬着凳子坐在坑边的树边,抱着树看电影。记得看过一部外国电影《多瑙河之波》,打仗电影,看电影太投入,有一次还把弟弟弄丢了,爸妈过来找到他。
父亲的单位叫二四公司,是一个家建筑公司,离绵阳不太远,父母亲曾带我和弟弟去绵阳,我拿父母放在桌子上的零钱买了一个拨浪鼓,父亲不知道,以为我是偷的,还踢了我一脚,他到售货员落实了才罢休。那天,父母带我们看了一场朝鲜电影《卖花姑娘》。
在四川那段时间,家里经常去单位食堂买大米稀饭、馒头和四川榨菜吃,所以我现在也喜欢四川榨菜。
每天傍晚,能听到父亲单位的广播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我对那段音乐也有特殊的感情。
为了照顾奶奶,父母放弃了全家去四川的机会,1978年左右,父亲调动工作,回到洛阳,从此,父母不再天各一方,我们全家人终于团聚。
现在,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最喜欢桔子树,在家里的院子和阳台上种了很多盆桔子树,这是他对四川的留恋。而我,也对绵阳、对成都、对四川有别样的情怀,特别把四川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非常希望有一天再去四川绵阳走走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