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教学研究
议论文教学与思维品质发展

议论文教学与思维品质发展

作者: 曹公奇本真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20-02-18 17:29 被阅读0次


    议论文教学与思维品质发展

            ——评析肖培东执教的《怀疑与学问》

                            曹公奇

             

            摘要: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怀疑与学问》,以改换题目为桥梁,比较不同标题优劣,激活学生思维,理解文章中心论点;以寻找教学支点关键语句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甚至变换论证结构形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以文中观点质疑文章表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巧借这三个学习实践活动,将议论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上,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议论文  思维品质  课例评析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教读课文。在西安举行的2019“丝路之春”名师大讲堂上,肖培东老师执教这篇课文,以朗读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以修改标题为手段,比较两种标题的优劣,实则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以找出文中阐述怀疑对学问作用关键语句的方式,拆分承上启下的长句,改变句子位置,梳理文章论证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甚至变换文章的结构形式;最后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的论据上、语言上寻找值得怀疑的地方,用文中观点去质疑文本表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这样的议论文课堂教学,既紧紧贴着文本语言运用的学习,又牢牢抓住议论文的论证形式,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议论文教学的典范之课。

            一、改换题目,明确中心,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议论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确文本的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培东老师的这节课,与学生共同阅读了这篇文章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这篇文章不用作者的标题,而改用文中的某个短句或短语,你会选哪个?”这个问题,表面看似简单的更换文章标题,实则是让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学生共找出了六个句子做题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找出一半个句子而已,而是按照命制标题要求,提示学生不断简化、修改,直至完成题目。

          然后,他又引导学生把找出的六个可以做标题的句子,按照段落的前后顺序读一读。再联系这篇文章的整体内容来思考,哪个标题其实是有问题的,是不可以做这篇文章标题的?学生淘汰一个,他就继续追问为什么,请讲出理由。就这样,学生一个一个地淘汰,而在讲理由的过程中,实际上引导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做了进一步地阅读、思考和梳理,辨析逻辑概念,启发思维方式。淘汰了四个标题,剩下了两个题目后,学生都不愿再改,并结合文本讲清了不改的理由,明确了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到此还不够,培东老师又进一步让学生比较这两个题目与原文题目的不同,作者为什么不用中心论点直接做标题呢?从而探析原文标题给读者以思考空间的好处与作用。

          语文教学,既要反对一味讲解的“满堂灌”,又要力戒没有思维含量的“满堂问”。好的语文课堂,一定是教师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去阅读,去思考,去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培东的这节课就是这样,他以让学生改换标题为抓手,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能够代替标题的语句,再结合文本一一加以辨析。学生带着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兴致高昂,思维活跃,通过改换标题这一语文实践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对中心论点的明确认识,我们不能不赞叹培东教学艺术的精妙和高超。

            二、寻找支点,梳理结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议论文以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论证过程见长。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方式,学习文本的论证过程,这是议论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梳理论证结构,发展逻辑思维,这就需要寻找一个适宜的教学支点,这个教学支点就是对全文起支撑作用、能够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语句,从而顺利实现对文本思维形式和论证结构的轻松把握,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这是议论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那么,《怀疑与学问》的教学支点在哪里呢?培东老师在引导学生明确了课文的中心论点,知道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古人的话提出的,因而同时也可以做论据。再进一步引申,明确学习任务:“课文中哪一句话具体阐述了怀疑与做学问的关系,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引领学生读课文,找支点。

          当学生最终找出了“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并且进行了进一步地品味确认,这也就是找到了梳理本文论证结构的教学支点。让学生把这个长句拆解为两个短一些的句子,既是进行句式变换训练,更是理解、确认两个分论点的开始。接下来,培东老师提出:“把它拆开来,你会把这两个句子各自放在哪一段的开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分别安置这两个句子的位置,讲述各自的理由。在老师的启发、引领、追问之下,同学们对每一段的内容含意、段与段之间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通过阅读、品味、辨析,完全明晰了。下来,进一步指导学生,梳理全文论证结构,明确中心论点、两个分论点之间的层递关系,画出全文的结构图表,完成教材上的“思考探究二”。通过比较两个分论点顺序的方法,理解全文的逻辑顺序,体会作者的思维形式。

          紧贴文本语言,一切都从文本语言运用出发,是培东阅读教学的一大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对文本语言运用的品味,进而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加深思维深度。比如,对“必须”和“基本”两个词语含义的品味、位置的界定,对“不仅……也……”句式关系的琢磨,对重复词“常常”作用的理解,对“怀疑”“辩论”“评判”“修正”等动词顺序的分析,对“才”“就”副词作用的辨别,等等,都是抓住关键词语,读读,思思,品品,辩辩,这既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精妙,又是理解文本内容和论证形式的有效方式。

          好的教学支点,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够通过这个教学支点,引导学生梳理论证结构,理解文本内在关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这也是作为执教者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最佳体现。

          三、质疑文本,学以致用,发展审辩思维品质。

          审辩思维,也叫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许多语文教师都做了很好的探索,特别是上海师大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在批判性思维培养和思辩读写教学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的学生大多习惯于接受既有的知识,对课本、对名家深信不疑,缺少审辩思维意识,而质疑正是审辩思维重要的特征之一。

          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一文,讲的就是做学问要有怀疑的精神,这正是审辩思维的内涵要求。培东老师很巧妙地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以怀疑的精神,对著名历史学家的《怀疑与学问》展开怀疑:“顾老先生在论据上、在语言上有没有值得我们怀疑的地方?有没有值得斟酌的地方?考虑一下,我们也来怀疑一下!”学生首先发现了“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的”一句,说得太绝对,语言不够严密,引导学生修改。然后又引导看课文举戴震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质疑这个论据存在的问题,学生进而明白了这个论据不够完整的缺陷。

          最后,他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把一、二两段放到文章最后面,怎么办?”通过学生朗读,使全文结构由“总——分”关系,自然改成了“分——总”关系,教学生又学习了一种议论文的结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培东老师妙用课文内容,学以致用,用作者的观点去怀疑作者在文本中的论述,在有理有据地辨析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审辩思维品质,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观培东老师的课,总是回味无穷,总是感叹他的课堂,没有时尚新潮的标签,没有绚丽多彩的课件,没有激情四射的导入,没有过多的旁逸斜出,没有刻意的拓展延伸,没有精心雕琢设计的痕迹……有的只是紧贴着文本的语言,有的只是和学生的平等交流对话,有的只是引导学生的反复阅读、反复体会、反复思考、反复品味,激活思维……而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的真实,是真正的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就连这么一篇普遍觉得枯燥难教的议论文教学也是如此!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2期B)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议论文教学与思维品质发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tn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