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秋,懷瑾等,比来潛心内籍,棲志心宗,徧扣叢席,得闻 鹽亭 袁先生焕仙,出世維摩精舍,諸方重之。今夏都講,劍秋、懷瑾等數數參謁,叩以心要。
佛教有關之典籍通称“内籍”,凡是修學内明之學的,就是從發明心地上下手。徐劍秋,南懷瑾等,一直以来,都專心佛学典籍,尤其致力於禪宗,而且還到處去參訪善知識,請教大德。
“得聞鹽亭袁先生焕仙,出世維摩精舍,諸方重之。”在參學過程中,聽说鹽亭袁翁焕仙夫子,在四川成都的維摩精舍主法講學,當時社會各方面人士都非常敬重。袁老先生完全是從心性上来講,字字句句都是從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上来講,因此,讀《維摩精舍叢书》要特别注意,他處處都是從心性来啟发你,让你反躬内省,復歸本然之性。
“今夏都講”,當年的夏天,袁先生對外公開講法,大家都可以去听講的,於是呢,徐劍秋跟南懷瑾等,都是“數數參謁”,经常跑来拜見袁先生,幹啥子呢?“叩以心要”,就是非常誠懇地向袁先生請教心法精要,請教如何才能够明心見性。
如今我们大家也都是如此,都想明心見性嘛。其實这是非常明白,非常普遍的事,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是見心見性,但大家又認為好像没那麽簡单,難以相信。“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每個祖師都是这樣说的,是不是嘛?但我们很多人就是不信。你們看,在座的哪個没見心?哪個没見性?渴了,都曉得舉杯喝茶,餓了,都曉得端碗吃飯,哪個不曉得?哪一個不是見心?哪一個又没有見性嘛?處處都表现你的心嘛。佛早就说了:一切衆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我們大家本来就是清凈圓明的,就是有了贪嗔痴慢疑等等妄想執着,就会迷而不信,覺得哪裏有这麽容易哦?那個恐怕不是哦,可能另外还有個东西吧?疑心,慢心,貪心等起伏難平,是不是嘛?我們往往把看似平凡,却最不平凡,最重要的根本丢掉了,反而到處去找,到處去磕头,这裏给红包,那里献香油等等,结果找到的往往并並不是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所以呀,哪裏不是佛?不是心呀?可惜騎牛觅牛,都向外面尋找去了。所以你看他们是“數數參謁,叩以心要”,就請教如何明心的根本要義,希望袁先生能給予解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