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是隐形贫困人口,你全家都是!
1
每个月的支付宝余额、微信钱包余额、每张银行卡余额加起来不超过99.9,或者算上花呗、信用卡直接是0以下;
左手抱着coach、右手拿着纪梵希、脚上踩着Gucci、身上穿着香奈儿,过的是“买买买”的生活,可实际上从来不记得自己的钱究竟花到了哪儿去;
假期从来不闲在家,挤地铁穿过大半个城市点一块小蛋糕,美其名曰“网红店打卡”;至少一周一条朋友圈微博,隐藏内容多半是“今天花钱做了些什么”;
符合以上所述几条的,恭喜,你就是个名副其实的“隐性贫困人口”。
与很多年前的“月光族”不同,“隐性贫困人口”过的更为“潇洒”——执着于买大家叫得上名号的东西,而不仅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吃要吃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不能就因为“贵”而吃;玩要玩出标准的“攻略水准”,就知道抱着地标大石头拍照算怎么回事?
和不断膨胀的欲望成反比的是“贫困人口”们的钱包,从“月光”到“负翁”,“隐形贫困”其实不知不觉的在把你变成“显性·真贫困”。
2
“隐性贫困人口”这个热词在网上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表达了深深的同感,当然也有一些“老干部”们“恨铁不成钢”——虚荣、打肿脸充胖子、目光短浅...
我们当然不认同现在还照着上一辈人的活法过日子,“及时行乐”对于年轻人来说才是真理,可“活在当下”就一定要“透支未来”吗?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隐性贫困人口”真的“隐形”吗?
在你的同事们眼里,你领多少工资他们还不知道吗,今天迟到明天业绩不好,扣了多少钱同事们说不定比你更清楚,给你的朋友圈点赞评论“同样是上班狗差别怎么这么大”,也就你自己沾沾自喜了;
再说你的朋友们,“狼狈为奸”了好些年,你穷困潦倒、蓬头垢面什么鬼样子没见过,现在看你“晒高级”,“笑而不语”是他们最大的礼貌;
别说你的父母亲戚了,你几斤几两他们一清二楚,每次看到你“炫富”,背后就开始算这个月得支援你多少钱。
全世界都知道你“贫困”,所谓“隐形”,不过是对自己“隐形”罢了。
3
“隐性贫困人口”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有“精神贫困”。
这两天火热上演的“戛纳红毯大戏”可谓精彩纷呈,这边A女星“礼服造型下线,妆容全靠后期”;那边B嘉宾“红毯逗留假摔,实力抢镜博出位”;不过这些更尴尬的是C模特“自称获邀约去戛纳 品牌官微回应打脸”——“不请自来”是没礼貌,“不请自来”还假装“获请而来”,就是“不要脸”了。
在我们身边,这种人也不少。
一起合租的几个人,周末要么跟朋友要么跟对象出去玩了,剩下自己一个,室友打电话来让你帮忙签收快递,非要把音乐开的最大声假装自己正在下午茶;同事吐槽自己的前任,自己明明是“母胎solo”,也非要把从电视上看到的那点狗血情节套在自己身上讲一遍;朋友讨论最近播的正火的综艺影视,每天加班熬夜做事的你哪有闲工夫看电视,但还是要把话题转到“我觉得XX比较好看”继续下去...
你以为自己伪装的好,可是依然会被“出卖”——可能是你桌上没有动过的化妆品,可能是你说不出的前任的名字,也可能是你表现出的对电视情节的茫然。
“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容易被戳穿,套用一句老话:“要想人知晓,除非己曾为”。
网上一个段子说:有钱的人都是相似的,没钱的人各有各的穷法。
而“隐形贫困”是我认为其中最“不堪”的穷法——每天活在自己的“美梦里”不愿意醒来,还试图告知天下“我不穷我很充实”,实际上呢,大家都知道你兜里到底多少钱,都干些什么几斤几两,不愿意戳穿你觉得不好意思,而你呢,还觉得倍儿有面子得意洋洋。
有钱的人都相似的,没钱的人各有各的“作法”。
(本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