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问题
1.学习之前先屯资料有错吗?
2.磨刀真的不误砍柴工吗?
3.主动学习 vs 被动接受?
例子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在开始行动之前,进行一定的前期准备工作必不可少。但事实却是,我们很容易在磨刀上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导致刀磨好之后没什么时间“砍柴”了,更有甚者,有些人从始至终都在磨刀,根本不去砍柴了。
举一个我见过的例子吧:小A同学在开学时准备这学期把英语四级给过了,于是他先是上知乎刷了半天的四六级经验贴,接着在淘宝上买了诸如《四级真题大详解》、《四级听力技巧大全》、《四级作文模板100篇》等花里胡哨的参考书,最后甚至顺着参考书上的二维码报了某机构的四级网课。
然后,A同学就开始信心满满地听起了某机构的网课了,听完阅读听写作、听完口语听听力,一直在听老师讲,自己就是不做题,就是不写作,就是不读文章。后来的结果显而易见:没过。为什么呢?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一直在磨刀,没有砍柴吧。
分析
网课虽好(就先暂时认为它好吧),但终究只能教你一些方法技巧而已,想要提高英语水平,关键还是要自己亲自去阅读,亲自去梳理文章的结构,亲自去写几篇作文,亲自去听写几段对话的。
技巧的学习只能算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即磨刀),磨刀是个很tricky的操作,一方面,它让你觉得你是在“做事情”,不会有荒废时间的愧疚感;另一方面,磨刀的人永远不会失败,永远不会沮丧,因为他们没有面对真实世界中的重重困难,没有失败和沮丧的机会。这都很好,但是,我们毕竟是要做事(砍柴)的啊,要好好砍柴,就要知道各种树木的硬度、结构等特征,并且根据这些选择合适的挥刀力量和角度,甚至还可能需要根据树木的特性对自己的刀进行一定的改造。这些都是磨刀给不了的。
解决方案
那怎么办呢?难道不磨刀了,拿个铁板砖去砍树吗?这当然是不行的。问题的关键其实就在于把握磨刀和砍柴之间的平衡了。而把握平衡的方法,其实也已经蕴含在上一段的“砍树原理”中了:
刀当然要磨,但是一旦磨到一个可以砍树的程度(我们称这种程度的刀为“初级版刀”),就可以直接开始砍树了。然后,砍树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把刀的不够锋利、刀口太容易崩、太重了之类的问题,这时候就针对在砍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回到磨刀石上对这把刀进行针对性地加工升级。这样一来,我们就获得了一把针对我们要砍的品种的数的趁手好刀,同时也砍了不少树。很棒对不对?
传闻中的主动学习
这种一边砍树一边磨刀的方法,其实就是传说中的“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的一种形式:先了解个大体框架,然后直接投入到实践应用中去,在实践应用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有目的”地返回去学习相应的部分;学会了之后再次投入到实践应用中,发现新的问题,针对性地学习......如此往复,学到的东西都是用得上的东西,不会出现“白学了”的情况
你可能会有疑问,比如,这么学习是不是太功利了啊?这样做只能学到做这件事用得到的知识,没有把知识“学完全”了啊。
先说功利不功利的问题吧,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除了学哲学不是抱着应用的心态去学的之外,其它所有的学习都是“相当功利”地:为了过考试、为了解决手上的某个问题。毕竟,要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我干嘛不去多读点笛卡尔、柏拉图呢?
再说“学不完全”的问题,庄子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识本就是学不完的。而且,如果你和我一样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用到的知识,解决下一个问题总能遇到的,要是总是遇不到,只能说明那些知识并不常用,我们也就没必要太在乎了。
总结
今天的内容好像都在谈论学习和砍柴,似乎和习惯的养成没啥联系,莫非这个作者是个标题党?不尽然,因为习惯养成的前提是“着手去做”,如果一个人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在准备工作(磨刀)上面了,能否养成想要的习惯也就堪忧了。
所以今天的内容可以算作是一种铺垫,明天就可以探索让习惯变得简单的方法了,一起期待吧。
注:这是《Atomic Habits》的读书笔记,大陆译为《掌控习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读一下。英文版遣词造句也不难,也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