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范百世好奶奶(二)

作者: 室静兰香a | 来源:发表于2018-02-08 03:42 被阅读29次

                        李树杰·著

                        师 表 一 生

    1951年8月,你们奶奶随我带着五个孩子,两手空空地从四川军政大学复员回到原籍楼王镇,不料几天后我即被当地政府通知“人民管制”, 几乎无一亲友登门,生活毫无指望。经我少年时的好友,当时任盐城地委宣传部长的戴星明向钱刚县长推荐,奶奶到县文教局考试合格后,被录用为楼王小学教师。

    回想起你们奶奶当教师的情况,复让我对她钦佩不已!

    想当年,当她接到要她应考教师的通知时,真是喜忧交集,而忧虑更过于喜悦,已丢掉书本多年的她,拿什么去考?若考不上,我家将面临生活无依,她为此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才好。为一家的生活重担竞落在这位年轻且是客籍人的妻子肩上,深感内疚和心疼不己。然而奇怪的是,她事到临头反而镇定了,第二天上午,她坚定地去县局应试,一个生在城市而陡然来到乡村的年轻妇女,不仅随遇而安,并把全家的命运引为己任,勇敢地去面对挑战。

    她前往县城应考时,家中本是一无所有,更无任何资料可供她复习,只好把出发前捡到的仅有的那份旧报纸带上。她从楼王到秦南,走完陌生而难行的田间小路,又继续奔向去县城的一大段路程,一路上边问路边看报,连其中“中国是有四万万七千五佰万人口的多民族国家”和“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等资料都认真记忆一番。谁想到,这张报纸竟是老天爷赐她为全家带来好运之所在,她果然碰上了一些与此相关的考题,经她整合与发挥后,顺利通过了考试,获得了教师资格,这对全家的命运实在至关重要。

    她从小就有当教师的志趣,常把邻家小朋友集中在自己家里,学着幼稚园老师模样,教他们折纸、唱歌、跳舞和认字,当大人夸她长大后定能当个好老师的时候,她便开心,如今她终于如愿以偿,并使家庭有了生活来源,高兴的心情自然无法形容。

    1951年9月1日,她愉快而勇敢地来到楼王小学工作,学校的老师中只有她是外地人,有的是已有近二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年近花甲的吴次候先生还曾是我的私塾老师。初出茅庐的她,出于对教书工作的志趣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下决心一定要把工作干好,然而因她的湖北方言较重,使学生家长及学校对她的教学产生了怀疑,校方有人还为此给她施压,于是她开始用普通话教学和与人交流,这种能力和文明素质在当时的楼王小学是绝无仅有的,很快便把这个风波平息了下去,这使她对工作充满信心。

    奶奶认为教书事关国家兴衰,一定要努力做个名符其实的“灵魂工程师”。她注重自我提高,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和中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凯洛夫及苏霍姆林的教育理论。不久后,全国开始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尽管你们奶奶原本就有基础,却坚持每天清晨准时到文化站门口收听“学拼音”的广播节目,还利用星期假日参加盐城师范学校的在职进修,于1969年取得了函授进修的中师毕业文凭。

    你们的奶奶工作之初,先后担任过一、三年级复式班和二、四年级复式班的包班教学。因为她曾在万县农村小学教过复式班,对不同年级学生同处一室动静交替安排的教学形式并不陌生,但为了做好工作,她仍于下午放学后,把周围不同年级的孩子集中在自己家里,以复式班的形式进行试讲,苦心推敲琢磨,同情我们的吴次候老先生见她工作勤奋,悟性高,毎逢自己到教工片学校去送教,也会带她去听课,通过努力,她很快便适应和胜任了工作。还赢得全横塘区百余名教师在听她第一次公开教学后的肯定与赞扬,此后,到楼王小学听她课的教师和领导络绎不绝,王震校长还特地把女儿王美安排到她的班上 。                               

    五十年代初的小学生中,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悬殊较大,奶奶班上的女学生王凤珍、陆红宝、杨小妺等竞有17岁左右,这些大龄女生和年轻的女老师岳舜龙、姚友兰、乐兰、王英、王凤、李士平等,都很喜欢奶奶,所以常来我家玩,不但使我听到这些大女生说奶奶好, 还常从这些老师的话中,知道了她的教学特色。

    你们奶奶对培养刚入学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常规训练很得法,凡是经她启蒙的小朋友,都能较快地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求知欲。她一是善于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营造教学情境。二是坚持面对教学实际备课,既备教材,也备学生和教法。三是能按照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精讲精练,教学过程严谨自然,紧扣教学目标要求,注重效果,努力避免少、慢、差、废。四是在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应知应会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扩散思维和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和思考,使学生终生受益。五是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是以表扬为主,努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尽可能多的给学生练习、体验和思考的空间,因此她的教学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获得进步。有一次听她们说奶奶教的《猴子捞月亮》这节公开课很有新意和特色,能把相关知识有机整合,融德智美为一堂,引导学生在愉快中互动,在听听、看看、唱唱、画画、练练的过程中动脑又动手,把课本知识加以拓展和延伸,获得知识与能力。又有一次她们说奶奶在教“坐”字时,向学生介绍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文字,有象形字和形声字等,当时的人在造“坐”字时,还没有发明凳子和桌子,一般是席地而坐,说着,她先在黑板上写个“土”字,然后在土字的一竖两边用简笔画各画上一个席地而坐的人。又如教“尖” 字时,她首先让学生观察诸如笔尖等一些相关实物,然后在黑板上写学生已学过的“小”和“大” 并组合成上下结构的“尖”字,她还结合拼音教学和猜字迷(说小也大,说大也小),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尖”字的新课教学。她就是这样,尽可能让低年级孩子在直观形象而有趣的教学中,加强理解与记忆,使他们很快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此外,她对课堂的时间安排也很有讲究,从导入、新授、到当堂检测巩固乃至布置课后作业,整个过程有张有弛,时间分配科学合理,每当课堂小结或布置课外作业刚结束,下课铃声便正巧响了起来。这一切,使前来观摩的老师们对她的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无不叹服,说“听她一气呵成的教学,真是一种享受。”

    奶奶的教书生涯中,不知上了多少节公开课和示范课,楼王小学当时的校长张石渠、王震都曾在会上说,“若要听我们龙老师的课,不需提前通知她准备,大家可以随时听,她的敬业精神是没得说的”。县教育局教研室吴楷文主任在评课时甚至说“龙老师的师德好,教学业务水平高,可以说,她就是我们本地的斯霞(南京的全国知名特级教师)”。 她能获得这些好评与美誉,除因她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更基于她对事业的忠诚,是她呕心沥血努力的结果。在那逆境中,尽管吃的是豆渣稀饭,但我和孩子们常因分享她公开教学成功后的快乐而快乐,也从中增强了对生活的自信,强化了认真做事和清白做人的尊严感与荣誉感。

    你们奶奶在楼王小学工作近二十多年期间,学校领导既把家长主动要求进她班的孩子分给她,更把家庭条件差和顽皮的孩子塞给她,而把家庭条件好,聪明玲俐的孩子安排到公社书记夫人凌芝英的同轨班。别人的班级只有50多名学生,而奶奶班级的生数往往超过60名,还要她包班,使她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然而她并不计较,反而把转化后进生当作实验来抓。她为了让初入学的儿童由不懂规距到守纪律,从不爱学习到有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为了把风气较差的班级抓成先进班级,真不知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心血,甚至连睡梦中还在大声辅导。     

    奶奶常说:“班主任的责任是无边的”。 她在包班过程中,把“育人”渗透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殚精竭虑的体现她“教书育人,育人为先”的理念。她慈母般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作为自己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如浴春风般的享受学习,成长进步。她对家庭条件不好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从不歧视和放弃,而是降低要求,重点辅导,使这些孩子增强信心逐步跟上来。已离休多年的王震校长说,在龙老师的努力下,不少学习基础差又顽皮的儿童成了优等生。一个叫凌芳的教师见到奶奶时说,她小时候,奶奶曾在寒冬腊月的下雪天把她一双凍得红肿冰冷的小手焐在自己怀里;曾给小女生洗脸梳头扎小辫子、剪指甲。有的还记得奶奶为他减免学杂费,使他获得上学的机会;还有的说奶奶把学生丢弃的铅笔头和小橡皮头收集起来,留给没钱买文具的学生使用;有的还记得奶奶曾让学生把一分一分的零钱储蓄到学校,需要时用到帮困之处,例如王加才家遭火灾片瓦不存时,班级取出在学校的存款为他的孩子买了件汗衫;学生彭玲更常提到,当她被开水烫伤腿不能上学时,奶奶每天下午一放学就到她家为她补课。特别是一位家住贵东庄的学生王凤等至今还记得,每当雨雪天放学,龙老师怕我们过小桥发生意外,总要把我们揹过桥甚至送到家。

    在那个年月,她最感到痛苦的倒不是自己的困难和辛苦,也不是农民家院里院外的地面滿是鸡屎和猪粪,而是那些满头脓疮腥臭难闻的学生……这些使她为之难过,她就是这样推已及人,即使自己再苦也会为别人之苦而苦的人,她忘我地工作,就是为的改变穷苦孩子们的命运。直到今天,当年塔院小学的校长宋大顺和原塔院大队书记郭金生还感叹地说:“当时的家长有的因家境困难,有的因重男轻女,不准孩子上学,让他们打猪草、拾粪,龙老师放学后不仅去家访,甚至到田里一边帮家长摘棉花,一边动员说服家长,被感动了的家长终于克服困难让孩子上学了……”以上活生生的事迹真是举不胜举,可以说当时的大多数教师是难以做到的。令她欣慰的是,她如今收获的是一些早已成人成才的学生对她由衷的尊敬与爱戴。

    你们奶奶在她的教师生涯中,35年如一日的忘我工作与奉献,确实是“愿作春蚕吐丝尽,一片丹心育良才”。她不但兢兢业业地培养了许多好学生,还毫无保留地辅导和培养了一批批好老师,“文革”前,她在楼王小学工作,曾帮助和培养了青年骨干教师王英、姚友兰和李士平等,还担任过庆丰片几所小学的教工组长,负责组织教师的业务学习。特别令全家人精神振奋和深感自豪的是,她曾于1955年和1956年被县文教局连续两年指定为全县“汉语拼音教学教师暑期培训班”辅导老师,还在胜利剧场给培训班学员作借班示范教学,每次培训班结束,县文教局都发给她20元酬金,这20元相当于她大半个月的工资,不仅解决了孩子们开学的书籍费,还为考上初中的峰安添置了一床棉被。             

    1980年,我被“平反”落实政策,奶奶的退休工资关系转到新民小学后被该校返聘,使她得以“苍龙日暮又行雨”。她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在驻城学校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此期间,她曾受命师徒结对,专门负责培养刚参加工作的王某英,使这位小王老师很快脱颖而出,不仅像你们奶奶那样敬业爱生,还在全区公开教学中获得好评,迅速成长为受区教育局表彰嘉奖的优秀教师。奶奶在指导该校的盐师实习生时,总是来者不拒的为他们作示范教学,面对面地与他们研究教材教法,无私地指导他们学会备课、听课、评课和上课,帮助他(她)们学做“抓两头,带中间,大面积提高”的班主任工作,使不少青年教师成为骨干教师。盐城实行地改市以后,新民小学成为城区实验小学,她继续在该校工作。在此期间,区文教局领导黄奎及教研室主任王再亮、沈刚等,一直指定她负责全区小学低年级统考试卷的命题把关,使她享有同行们对她的普遍尊重。当新民小学的教导主任殷广平调任城南小学校长时,又把她聘到城南小学。

    总之,正如奶奶在文革中回击造反派时说过的那样:“我龙德芬是打不倒的”。  1985年教师节,城区人民政府给她颁发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30年,无尚光荣”的光荣匾一面,这是党和政府对她师表一生的充分肯定和嘉奖,足以抚平错乱年代给她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使她感到莫大的欣慰。

    直到1985年暑假,已63岁的奶奶方告别她所热爱的教育岗位。

    懿范百世好奶奶(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懿范百世好奶奶(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yz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