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这是选自《史记》中的一段,描写的非常传神。
首先看张良是如何给刘邦出谋划策的。张良先把危急情况告诉了刘邦,刘邦很害怕,问张良这可怎么办?
张良没有直接说,你现在拒关称王的做法是错的,赶快找项羽赔罪去吧。而且先问:“谁给大王出的计策?”这是要先测清楚刘邦的态度,才好说相应的对策。
刘邦说:“有些小杂鱼给我出的计谋”。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是刘邦自己想称王,又不好意思说,才说是“小杂鱼”出的主意。
但我觉得,就算是有人给他出的主意也正常,但是,张良是他的谋士,他所依赖的人,但就这样,谁给他说什么,他也不说出那个人的名字,而且含糊的以“小杂鱼”带过。
一般的人,面对有些人的询问,碍于情面,总是会口风不紧,最终吃亏,一点真是要向刘邦学习。尤其是项羽,最后刘邦一说有小人引我们有了嫌隙,项羽直接就把内奸名字告诉了敌人,刘邦,最终会再无人给他通消息的。
通过“陬生”这个词,其实就能判断出来,刘邦对这个计策也不满意了。但这还不够,需要确认一下,于是张良又问,
“大王觉得你的士卒能够抵挡项羽吗?”
这句的技巧有二,一:张良不说你觉得你能打过项羽吗?而说你的士卒,一直在照顾王的面子王的尊严。二:张良肯定知道刘邦打不过。因为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况且那时候韩信还没在刘邦这儿,领兵打仗刘邦的人根本不如项羽。但光自己知道不行,你也不能直接指出来刘邦不行,必须让王知道这样是不行的,才会去真正的听自己的计策。
所以比较厉害的下属,一定不能抹上司的面子,哪怕是真的。另外一定不能自作主张,直接告诉上司,他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上司明白情况,然后给出几个方案,让上司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