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读书笔记
从《鸿门宴》看项羽和刘邦的差距

从《鸿门宴》看项羽和刘邦的差距

作者: 六月_cef1 | 来源:发表于2017-11-21 17:35 被阅读40次

                                                                                               从《鸿门宴》看项羽和刘邦的差距

“八千子弟尽成灰,楚图王位任风吹。鸿门舞剑恋旧情,乌江江水逝骓。”这首诗没有作者,最后一句的字数和其它三句都不搭,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想找全这个字,但是没能成功。从内容上看,这最后一句还是和前面内容有联系的,大概最后一句被传丢了一个字吧。

这首诗前两句就概括了项羽兵败的结果,而“鸿门舞剑恋旧情”恰恰就说出了项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鸿门宴,原因就是项羽看重旧情,没能抓住机会干掉刘邦。

课文《鸿门宴》讲述了项羽和刘邦在推翻秦王朝之后第一次争权的对抗过程,反应了“鸿门舞剑恋旧情”的悲剧历程。司马大家的笔触深刻,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真实地表现了项羽和刘邦的差别。

一、项羽自大,刘邦细腻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听人说沛公想要称王,连问都没问过,连谋划都没有,说打就要打,而且宣扬得人人尽知。说好了是办事干练,其实就是武断不思考。纵观历史上的每一次战役,哪一个不是做好保密工作,即使放出消息也是迷惑敌人的假消息?哪一个不是经过仔细谋划、认真模拟、演练之后才付诸实践的?项羽自诩自己四十万大军战无不胜,别忘了刘邦的十万大军也是经过战争洗礼过的军队,也是所向披靡的。可项羽偏偏就忘记了。

刘邦呢?听到刘邦要杀过来的消息,问谋于心腹,赶紧请教谋士张良,从战略思想上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觉得自己暂时不能对抗项羽,接受了向项羽道歉的建议。刘邦觉得自己没有那个实力,才勇于低头,这一时的低头不是惧怕,而是细腻考虑周全的结果。

而事实上,项羽那句“旦日飨士卒”也是意气之语,并无实际行动,要不怎么能随意更改军事行动?怎么会有第二天接受刘邦道歉的事情呢?

二、项羽无主见;刘邦严谨,所有人都顺应他的思路行事

项羽冲动,听风就是雨:这边曹无伤说刘邦要造反称王,马上就要“击破沛公军”;而项伯刚替刘邦说两句好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马上就答应人家不出兵攻打;而樊哙明明是刘邦的人,也替刘邦说话,“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立刻就被这样的话语说转了,忘记了刘邦身上存在的威胁,也忘记了亚父范增的谆谆嘱咐——项羽就是这样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

反观刘邦,有主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韬光养晦的道理他是懂的,假如没有张良的分析献计,刘邦也会低头,也不会跟项羽硬碰硬的。他低头认熊,依靠关系拉拢项庄,放低服小是为了取悦项羽……种种行为,虽然有趋炎附势之嫌,但确实有效地保存了自己,保护了自己。

在文章的最后,他“脱身独骑”,从小路逃回营地,留下了跟他一起来的百余骑兵,也留下了张良。这些留下的人实际上成了承受结果的替罪羊,尽管项羽妇人之仁不会杀害他们,但是刘邦的行为也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抛弃了他们,我也只能以“大丈夫不拘小节”来评定了。

三、项羽因旧情失去人心,刘邦果敢灵动,笼络人心。

项羽念项伯的旧情,听从了劝告,放弃攻击刘邦,给刘邦一个解释的机会;项羽念刘邦的旧情,听从了他不自意先入咸阳的狡辩,为自己留下了后患;项羽甚至珍惜着对樊哙勇敢威武的赞叹,任由着刘邦一派人马在自己的地盘上表演。也因此暴露了曹无伤,冷落了为他谋划的亚父范增,甚至也让为实现刺杀目的而舞剑的项庄无功而返……也许在战争的时候,项羽与士卒同战斗共生死,重情重义,赢得了将士们的誓死效忠;战争结束了,到了权利争夺的时候,战斗还没有打响,项羽就在谋略上输了一大截,让一大批人因为他的失误受到冷遇。曹无伤,被立刻诛杀,可以说杀了一个曹无伤,震慑很多人不再做曹无伤;范增最后气怒交加,“竖子不足与谋”,悲愤离去,离开一个范增,冷了一大批人的热情。

再看刘邦,低头问谋于张良,“吾得兄事之”对待项伯,把自己离开鸿门宴后的所有事情托付给张良……这些事情做得滴水不漏,抓大放小,既保全自己,又彰显了下属的能力和水平,哪一个手下不为他付出呢?

虽然说“成王败寇”,但是司马迁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因为刘邦成为皇帝而更多地“隐恶扬美”,对刘邦的算计、对他人的利用、龌龊低俗的姿势等都有鞭挞之意,而对项羽不善谋略的匹夫之勇暗含惋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鸿门宴》看项羽和刘邦的差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bw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