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了龙岗图书馆,看了一会儿《罪全书》之后,感觉里面的故事都过于短小了,故事和故事之间也有点大同小异,虽然语言的描述确实是很不错,每个故事中也都有一定的人性的思考,但是奈何我这种只希望读那种很长故事的人,几个小故事读下来就有了一种审美疲劳,于是选择弃读了。
在读书馆还书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养心箴言》,于是随手翻了下,被里面的一些简短而有力的句子所吸引,虽然里面全部都是一些哲理性的话语,并且很多在平时都从其他的地方看到过,但是仍然很喜欢这样一本装订成册的书,于是选择把这本书借了放在自己的宿舍里。
以后,希望能够时时翻读下,当然,如果能够因为里面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而让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都有所进步,那再好不过了。
人到三十,最近开始注重养生,我觉得,在养身体的同时,我们的心也是需要好好保养下的。
今天先分享下昨天在里面看过的一句话,很搞笑,但是细细品味,也是很有味道的。
“猴子到人需要几百年,但是人到猴子只需要一瓶酒”
对于酒文化,中国一向是以博大精深来著称的,自己在国外的时候,和国外的客户以及同事说起中国的酒文化,他们总是恨不能够理解,不理解为什么要劝酒,或者说不理解为什么那么重视喝酒。
是啊,酒文化已经不仅仅成为一种文化,更加是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手段,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和朋友的聚餐中,不喝到人仰马翻,似乎就是一种对对方的不重视,各种大大小小的酒场,无论你酒量是好是坏,都无法全身而退,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中国人的身体,大部分都是因为喝酒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对此趋之若鹜。
就像是大家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仍然一根接着一根不停歇。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吐的并不是真言,而是很多平时不敢说或者不应该说的话,你很难去判断那些话是不是真言,但是有一点你能够确定,就是有些话,不喝酒,说不出来。
所以啊,那些不喝酒说不出来的话,究竟应不应该听呢,或者说,应不应该说呢,就像是那些不喝酒不敢去做的事情,究竟应不应该去做呢。
如果应该说应该做,那为什么还需要酒,如果不应该说不应该做,那么是否就能够一直醉下去不再酒醒,酒醒了,是否就能当做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呢。
以前的时候,听见别人总是说人都戴着面具,自己总会从心里去反驳,总会坚持说自己是最真诚的,可是慢慢的长大,你就会明显感觉到自己很多时候变得有点不像是自己,或者说,会变换出无数个不一样的自己,根据场景,根据面对的人,自己也会相应的戴上合适的面具。
我是个不喜欢喝酒也不太会喝酒的假山东人,但是有时候,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去面对很多需要你去喝酒的场合,不得不去亲自,把自己从一个人, 变成一个猴。
如果有可能,还是尽量少喝甚至不喝酒吧,毕竟身体这种东西,一旦坏了,就很难维修的,即使通过各种手段得以修复,也再也不能恢复如初了。
养生,养心,愿我们此生,都能被自己滋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