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做笔记,因为记了也不看。”
这是我在一个社群中,看到的一个群友留言。他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是看到我每天在社群分享我做的听课的导图笔记,吸引了很多群友点赞之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两年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那个时候,我很少看书,即便是看了书,也只会用通过手抄的方式,记录下来书上看到的一些触动我的金句,确实是记了厚厚一本再也没有翻开过。
真正开始认认真真学习记笔记是从2021年,因为疫情的缘故,线下课程骤减,没有工作让我倍感焦虑。于是我购买了大量的课程和书籍:演讲技巧、结构思维、故事创作、讲课技巧、阅读方法……。
可是因为不会做笔记,老师让我们听完课程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我说不出,课程内容太多了我记不住,想在自己的课程中应用所学知识,我想不起具体的细节。我感觉自己陷入到知识的焦虑当中,就像是一个到此一游的过客一样,学完了课程之后转头就忘记了。
学习这些课程和书籍花了很多金钱和时间,这样学完就忘,太心疼了。我痛定思痛,这才决定要好好掌握一套有效的笔记方法。这是我这两年做过的导图笔记、PPT笔记。
这些笔记做下来,我最大的感触是笔记工具和方法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需要通过记录这个过程,执行了一个从记忆中检索知识的过程。
在《认知天性》一书中,作者说到:
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
樊登老师分享过自己之所以可以记得住那么多书中内容的原因,就是“每次我看完之后会绘制完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在录制的时候讲一遍之后,这本书80%的内容就都被我记住了,而且很难忘掉。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很累,感觉很费劲,但这时候大脑经过了多次的运算和激活,就是《认知天性》那本书里所说的摩擦,有了足够多的摩擦,你的大脑受到了足够多的挑战,你才更容易记住那些内容。”
樊登老师讲书的时候,桌上都会放一张思维导图如果能从记住知识变成应用知识,这些知识就会像钉子一样牢牢的被钉在你的大脑当中,让你想忘都忘不掉了。
上个月我看了一本时间记录的书,名为《奇特的一生》,看完之后制作了这本书的知识卡片。
时间记录的书我是第一次看吗?不是的,我之前看过很多。早几年在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我就知道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也了解了时间记录的方法。李笑来老师说学会了这个方法,让他受益无穷。当时的我也是看完之后兴冲冲拿出一本笔记本,打算通过这个记录的方法让自己获得全新的改变。可是一周之后就就放弃了,因为我老是不记得写,而且写在本子上从来不做分析,就像流水账一样,记了感觉也没有什么用。
这两年记笔记下来,感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构知识,这样知识才能被我记住。针对这本书,我是怎么重构的呢?我既然是一名Excel的老师,我为什么不用Excel来记,这样可以方便做统计和分析。于是我基于书中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情况,设计出一套时间记录的Excel表格。
这个表格我用了三周,因为自己的工作电脑全天都是开着的,这个表格就一直开着,开始一项工作和学习之前,我就记录一下,结束之后,再把时长填上去。满足了福格行为模型的3大元素,有动机,也有能力和提示,所以能让自己养成记录的习惯。
福格行为模型这三周用下来我最大的变化是,我变得特别珍惜时间了。以前没有工作的时候,心总是定不下来,焦虑不安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去刷手机、煲剧,不知道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
在这三周当中,我也有忍不住去看电视和刷手机的时候,事后去填这张表格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懊恼,刚刚一个小时本来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就这样浪费掉了。所以慢慢的我就没有了想要看剧刷手机的欲望了,这样感觉自己每天多了很多时间。
我从开始看这本书之后就养成了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看书、写作,晚上散步、冥想的习惯。这些习惯都是我之前想尽各种招式想让自己养成的好习惯,可就是养不成,却在这本书的影响下自动自发的变成了新习惯。从统计分析的表格可以看出,我的每天有价值的时间在一点点增多。
改变是困难的,一个人独自摸索很容易就放弃了,有经验的老师带着你,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加上志同道合伙伴的陪伴和鼓励,才能让自己有前行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