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好朋友,我是邢福传~
在正式开始今天的主题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愿意远离家乡500英里(100英里等于160公里左右)以上的地方发展和生活吗?”
这意味着,将远离你出生成长的故乡,亲戚,朋友,家人,熟悉的圈子,所以请在心里认真想清楚这个问题后再回答。
如果说愿意,那么恭喜你,你的想法眼界,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一定是比大多数人强的,但如果你说不愿意离开家乡,那么我只能告诉你,你的想法真的很愚蠢。
01
越没能力的人
越眷恋儿时的故土
在《富足》这本书里,作者吴军老师提到这么一个故事,说美国曾对千禧世代,也就是1980年至2000年之间出生的这一代年轻人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直到这些人26岁时,80%的人还一直生活在离家乡100英里的范围内,只有10%的人,是在离故乡500英里之外的地方生活和发展的。
而这10%的人,无论是从小的家庭条件,还是现在自己的各个方面,都远比那80%的人要富足得多。
由此可见,越是没是什么能力的人,越眷恋儿时的故土,更不愿意改变,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对于它们来说,都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所以不愿意离开这个舒适圈。
相反,各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的人,则没有这个顾虑,在它们看来,只要自己过得越来越好,其实去哪发展,到哪生活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变得越来越强了。
02
在外面混得不好
回老家你更混得不好
战国时期,随着秦国的灭亡,此时就出现了两大势力,一个是有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而另一个则是大汉创立者“刘邦”。
可以说,项羽和刘邦,在许多方面,都完全是相反的两个人,例如出生和眼界志向方面,项羽出身贵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妥妥的含着金钥匙出生,赢在起跑线上。
而刘邦的出生则要卑微得多,他出身在普通的农家,直到32岁才当上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虽出生卑微,但他却志得天下。
因为随着其它的势力相继灭亡后,天下只剩下了项羽和刘邦,在双方多次交战时,当时还是楚国的丞相“范增”就曾多次跟项羽说,你要夺取的是天下,要当天下的王。
但项羽显然没有这种远大志向,他只想恢复楚国,当一个楚国的王而已,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一代西楚霸王,最终沦落到乌江自刎的地步。
其实放到现在,我们稍微动脑想一想就知道,你连天下都没有得到,你这个楚国的王,又怎么可能当得长久呢。
甚至在攻入当时秦国都城咸阳时,范增就建议项羽在此发展,可项羽就是一根筋非要回那偏远经济落后的楚国发展,并一把火把整个咸阳城烧成了灰烬。
你看,项羽就是典型的,动不动就要回老家发展的人,殊不知,你连在外面都混得不好,那么回老家你又怎么可能会混得更好呢。
这个例子放在今天仍然适应,不是回到那自己熟悉的环境圈子后,就一切都变得顺利了,相反,回到那些小地方后,人们越爱论资排辈,人际关系也越复杂,越寸步难行。
03
熟人越多的地方
你越会被无情的消耗
经常看我文章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最近这一两个月,我更新文章的频率下降了很多,就拿前两年来说,再忙一个月少说也得更新15篇左右的长文。
但最近这一两个月,更新的频率连之前的零头都不到,没别的,因为最近我太忙了,从家里搬出去办公之后,我得花很多时间精力找住的地方,找办公室。
跟合伙人商量公司发展,走向等等,而且目前做这个项目,也刚接触不久,在一边做的同时,还要一边学习,所以基本上每天都很忙,那么更新文章频率自然就下降了。
在跟一个合伙人说,我想去省会城市做的时候,对方问我,为什么不在我们小县城做呢?毕竟小县城消费,房租什么的,都要比省会的成本低很多。
但他的这个建议,却被我一口拒绝了,我觉得这个想法太愚蠢了,因为我知道,如果选择在当地小县城做的话,大概率是做不起来的,因为熟人太多。
就像前两年我在家全职做自媒体的时候一样,以为在家办公花费少了,平时也是父母做饭,那么自己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上。
可一转眼两年时间过去了,最后才发现,自己的进步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工作效率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例如,有时候明明选题什么都找好了,想好好写一篇文章的,可一会不是家里人,叫去这,又或者是某某亲戚叫去那,因为它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开车。
而且都是熟人,你不能每次都拒绝,这样经常的被无情干扰和消耗,那么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老家那种小地方,对于互联网很多人都不懂,尤其是父母长辈,看你整天吃饱就坐在电脑前,又看不懂你做什么。
时间一长自然就对你有意见,这也是为什么,我宁愿成本更高,也要去大城市做,远离熟人圈子的原因,虽然花销大,但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倍也是值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