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谈论的局外人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与之有相似之处的“边缘人”,回不到熟悉的家乡,也有可能融入不了当代的城市。
局外人,俗称的旁观者,第三方视角。
从小到大,一直处于一个很奇怪的模式,那就是不能深入一段感情和一段关系。外在表现就是,貌似这些东西都和我没有关系。我不在乎。
在农村,小孩子们总有一种小心思,在过年的时候因为难得吃一次好吃的,就会攒一些东西藏起来。舍不得立即就吃完,那种感觉莫提有多刺激了。一想到自己竟然有存货就很开心,所以该吃的时候就很大胆的吃了。
什么开始意识到自己始终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的呢?
从小就觉得自己应该是属于外面的,属于世界的。因为不会种地,也不会想着在一个地方呆很久。
记得曾经很羡慕三毛,因为三毛也是一个流浪者。在外漂泊很多年,到了自己喜欢的城市,陪着自己喜欢的人。
当然那会对流浪的概念很模糊,以为只要有勇气就可以勇闯天涯。
现实是,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谓的流浪就只是随遇而安。而三毛一直是父母在支持她,况且她自己是个才女当然挣钱的能力也不差。
当我在看《流浪猫鲍勃》的时候,会觉得为什么有些人明明有父母却自己出来流浪呢?明明有有手有脚却不工作选择一个街头卖呢?
成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影响着未来,那些自己的现在表现都是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自己。想要改变,谈何容易!
如果一个人有了自己的远方,就很容易忍受目前的困境。我的未来不属于这里,至于属于哪里还没有想好。
就像现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大部分脱离了乡村生活的人都不免会受到一种困扰,哪里的远方是想要的远方?哪里的城市可以让自己有成家立业的想法。
全球化还推进了国际化的人才,当地球都变成一个村庄了,你的归属感会在哪里呢?
看杨二车娜姆的《走回女儿国》中写到一个情景:当见到那些心心念念的家人们,刚开始的热切的盼望,倾心的诉说,逐渐变得无话可说时,家乡就沦为内心柔软的一抹思念。而外面的世界再如何不好,家乡却是回不去了。因为,你不再是原来的你。
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呢?
感受不到爱那刻开始。
当一个人什么都需要自己操心,都需要自己争取那个时候。其他人仿佛就不存在了,因为没有人是真心为你考虑的。
那是一种很难言说的不安感,从小自己上学自己放学,升学的时候自己去,到了外地依然是自己去,那种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的旅程早已经形成了习惯。
因为什么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承受,维护不了一段关系,坚持不了一件事情。
所谓“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可以把变化的周期延长一些”。
宁愿在陌生的城市孤独死,也不愿意回到家乡。
作为一个局外人最明显的行为是什么?
逃避。逃避一切自己需要面对的。
比如,相亲这回事大家都很熟悉。未来是要流浪的,是要没有牵挂的,那就没有必要给自己找一些麻烦。
牵挂是甜蜜的,也是毒药,除非是同类可以一起去。
很早以前就知道自己要去很多地方的,有时候发现去旅游也好,流浪也好,那不是一个一个的目的地,而是一直在追逐的路上,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感受活着的好处。除了勇气之外,更多的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准备。
一直在逃避一件事情,父母老了需要子女照顾。思想的开放让我一度以为,只要家里的父母身体健康,卡里有钱那么即使我不回家他们也可以过得很开心。因为20几年都是这样相处下来的,
但是什么时候逃避的事情需要重新面对了呢?
是中国的传统,是邻里的比较,是目前的困境。被世俗所困住了,弱到无法反抗。
存在感这种东西如果小时候就没有感受到,如同爱一样,长大之后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适应的。
家人没有给予存在感,那么对待家人的方式也会有种可有可无的感觉。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像极了《燃情岁月》里的崔斯汀,跟随内心的声音。要是内心这道坎过不去,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变得可有可无,无论你说的有多么的好。这就是所谓的轴吧。
莫名的有种安静的绝望感,
信仰,梦想,目标
意义
边缘感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中,
孤独挥之不去
却让我们在这个世界懂得了与寂寞相处
局外人的抽离感,陌生感,顿感
既是铠甲也是毒药
愿我们保留内心的柔软
也能找到活着的畅快感与不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