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得不说,孩子越长大,越不能随心所欲。
就比如,几个月前还是吃喝拉撒全靠照顾的孩子,几个月后就要学习遵守成人世界的规矩。
这正如成年后的你我,要敬爱配偶,抚养子女,勤恳工作……哪一样做不好,都要出问题。
不同的是,成年后的我们,知道自己必须要这么做。可孩子呢?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他们知道吗?
若你的孩子,睡前赖在电视机前不肯走,到了商场见到什么都想要,游乐场里嗨起来不想回家,不好好吃饭却酷爱零食……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怎么办?
换句话说,该如何管教孩子?
2
我在前一篇文章《学会这几点,“可怕的两岁”不可怕》里,提到一种方法——“温柔地坚持”。大意是说面对熊孩子的任性哭闹,家长既要态度和善,又要有所坚持。既不脾气上来以暴制暴,也不放任不管纵容孩子。
可是,具体该怎么做?
我总结了一下,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家长要明确,坚持的目的是什么?
多问自己:为什么要非得这样做?
诚然,每个家庭给孩子设置的边界都不一样。但是,想清楚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作出取舍,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坚持。
举例来说,一个孩子,到了商场看到什么就想要什么。家长不同意,就大哭大闹。
那么,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先想清楚为什么不能买?这点很关键。
因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消费的权利。只是,消费多少?消费什么?要根据自家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来决定
比如,今天给孩子设定的消费限额是100元,那么他要的东西价格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超支了,就需要做出抉择。
其它事情也是这样。
孩子不吃饭只吃零食,坚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孩子营养均衡,零食里没有这样的营养。
在游乐场玩过要回家,坚持是为了趁天黑前赶回家,这更安全;又或者有客人在等,要重诺守约。
反之,若不让孩子玩水只是怕打湿衣服,那么完全可以放弃坚持,让孩子玩个痛快。
因为,比起让孩子失去一次探索的好机会,给他多准备一套换洗衣服真是很小的代价。
其次,态度和善——不急不恼不怒。
我知道好多家长脾气一上来就失控了。这时,不妨反问自己:我明明为了孩子着想,想让他/她变得更好,可又凭什么要先让他/她感觉更糟?如果我是孩子,我希望被怎样对待?
相信这样设身处地地体验一番,心头的怒气能消了大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尊重隔壁老王一样尊重你的小孩。
第三,令行必从,坚持到底。
如果某种对待孩子的方式,你做不到,那就不要开始。如果开始了,那就坚持到底。
比如,孩子要买玩具,刚开始你不肯。他哭哭闹闹你嫌烦或者不忍心,就妥协了。
别看这一次不经意的妥协。它让孩子捕捉到了一个信号:原来,只要我哭闹一下,父母就同意喽!
孩子很聪明的,很快,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他还会用这一招。因为很可能有效啊!
别怪孩子熊!这是你教的!
3
在使用“温柔地坚持”法时,有两点需要家长格外注意。
一、给孩子自由。
你对孩子的行为接纳的越多,你的不接纳孩子才更容易配合和接受。
这很好理解,一个身心愉悦的孩子内心是充盈的,满足的,不太会对某件事情发生执念。
我带孩子出去玩时,经常遇到一些不允许孩子到处摸、爬、走的家长,怕手弄脏,怕衣服/鞋子弄脏。
这个怕字,真让人哭笑不得。
孩子正是通过这种探索——摸爬滚打来学习和成长的。手或者衣服/鞋子脏了勤洗勤换就好了,可禁止这样的摸索却会阻断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路径。
何况,这种不允许,若破坏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二、保持标准的一致性。
孩子需要明确的规则。这种明确既要求孩子听懂了规则,有要求规则在一段时间内稳定不变。
换句话说,你不能今天这么做可以,明天不可以。
举个例子:有段时间,澄儿吃东西老掉,掉在地上又捡了吃。我发现后制止了,还告诉他“掉在地上的食物不能吃,要扔垃圾桶”。
为了给他明确这点,我和先生达成共识——所有的食物,不管贵还是便宜,大还是小,只要掉地上,都扔。
几次之后,澄儿就学会了。
有一次,我看到他把一大块掉在地板上的黑巧克力扔进了垃圾桶。说实话,有点心疼,但更多的还是高兴。
短期看,可能会浪费一些钱,但这对于孩子的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塑造却是有利的。
三、及时止损。
家长很容易因为情绪、环境的变化对孩子的同一种行为接纳程度有变化。
一般来说,心情不好、人多的场合家长更不容易给孩子自由。最常见的是,夫妻吵架后对孩子撒气。
这点家长心中要有所警惕。
改善的做法可以回到前面提到的——明确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若实在做不到理性,那就别轻易发号施令。
人在非理性状态下,言行多经不起推敲。那时,我们还不如闭嘴,将损失降到最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