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到论语别裁的“子畏于匡”,孔子处危难之际,临危不惧。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
南怀瑾老师说,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
上天若要灭亡这种文化,就不会让我接触到这文化,若上天无意断绝这文化,匡人也就不能把我怎么样。
就突然感到,若不是有全副身心无愧于自心天地的那种努力,又怎能说出这样有气魄的话来?
这让我联想到佛陀开悟前与魔王对峙,魔王说:“从来没有一位修行者敢在坐下的时候说,若不得证,不起此坐,你凭什么这样说?又凭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得证呢?”佛陀默然不言,伸出一指,指着大地。
虽未说一句,但这一指是何等的分量!那必是全心全力,百分之百都不止的努力,才有如此笃定的气魄与镇定。
如果一件事我们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说内心不够底气十足,就证明我们未曾付出全副身心的努力,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努力都没做到。
虽然说尽人事听天命,可自问我们是否尽了人事的百分之百?
我们常常未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却心存侥幸的想要获得百分之百的收获。那这是不是一种贪心与妄想呢?
所以去做,去行动,去实践,真的很重要。如果真有佛陀那样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实践,那我们也可以信心十足,手指大地,因为大地见证了我们的所有努力。
我们如果做到天地无欺,全副身心地实践过,那内心必然泰然自若,临危不惧不乱。
回想自己,真的很惭愧。
当然你可能不想做圣人,但是任何事没有十足的努力,就不要期待十足的收获,否则就是不切实际地自寻烦恼,庸人自扰。
那还可能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未获相应的结果。
可能会说我们欠缺那百分之一的天赋,那也好啊,至少证明这条路不通,那就换条路走喽。
就像爱迪生在失败1000次以后才找到合适的灯丝,那1000次的失败也是有意义的,证明那种材质不适合做灯丝。
那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动机不够纯正。
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所在,去净化自心,保持头脑清醒,慢慢就会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
方向找到了,动机也纯正,剩下的就是去做,去努力行动。没有全心全意的努力,就没有大的辉煌。许多聪明人就是因为自恃聪明而未付出十足的努力,结果未有大的成就。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没有谁多一分,也没有谁少一分。问题在于我们在时间里挖掘的深度不同,攀登的高度不同。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顶立,才有更广大的人生格局。
不过老师还说不要太勉强,就是也要松弛有度。若太急于到达终点,然后拼死加速,也可能未到一半路程就耗尽了自己的所有力气。所以有时休息也是前进的一部分,但休息不是懈怠,要把休息与懈怠区分开。
总之重要的仍然是全副身心去实行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