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勒龙飞
部(国)名:夜苴部
氏族:德布氏族
族属:彝族(乌蛮)
统治者家族:磨弥部分宗沙氏家族(早期)、德勒家族(晚期)
领地:亦佐县(今曲靖市富源县南部地区)
国土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左右(三个新加坡大小)
历史:一千多年
末代君长:沙鼎臣(德勒家族)
夜苴部先祖,早期由云南曲靖地区的磨弥部王室分宗,在今富源县南部建立夜苴部,属于德布氏族。
隋唐时期,夜苴部是滇东著名的乌蛮三十七部之一,南诏国成立后,夜苴部同其他部一样,成为了南诏国的加盟国,诸侯国。北宋时期,南诏国亡国,白族段氏家族联合乌蛮三十七部贵族结盟,建立了大理国,此时的夜苴部依然属于大理的诸侯国。
南宋时期,北方战事吃紧,蒙古南下进犯,大理国软弱无能,违背盟约,快速投降,协助蒙古进攻三十七部,于是三十七部在滇东地区联合建立了自杞国,此时的夜苴部属于自杞国的诸侯国。自杞国立国百年,与蒙古抗争六年,终究还是敌不过历史潮流,至此结束。
元朝时期,夜苴部归附中原,朝廷在夜苴部境内设立亦佐县区划,夜苴部君长正式成为亦佐土司。
君长,是彝族部落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与君王同意。一个王国内部,除了有君王,也有大臣与藩王。归顺朝廷后,君长一般会被封为大土司,其下辖的大臣或各部首领,则被封为大土目(仅次于土司,享有土司位继承权),而大土目旗下又有着众多的小土目,层层分封。
虽说夜苴部只有一个县那么大,但其内部的政权架构却是与中原大不一样的,有的文章说土司就是县级,而土目就是乡镇级,其实这样说是错误的,因为彝族的部落政权大大小小的有很多,夜苴部只是其中一个,大的例如贵州水西部,近乎半个省那么大,旗下大土目统治区域,甚至有的还有几个县那么大,要真按照县级来划分的话,岂不是太过矛盾。
明洪武十五年(1381年),君长安白归顺明朝,被朱元璋册封为亦佐知县,继续担任亦佐土司。洪武十九年(1385年),亦佐土司安白因与隔壁贵州的普安土司(于矢部)仇杀,扰乱边疆治安,依照律例,被朝廷处死。
安白给儿子取名沙旧,自此后代改姓为“沙”,安白死后,由于儿子沙旧尚且年幼,无法继承土司位,于是朝廷便让沙旧的堂叔阿察摄政,直到沙旧长大后,朝廷才正式让沙旧继承土司位,之后便代代相传。
崇祯十三年(1640年),由于土司沙运泰没有子嗣,朝廷取消了土司的爵位世袭,之后亦佐县大大小小的土目与土舍,便是群龙无首。
在这多灾多难的年代,云南宣威东部土司姬世昌,是明朝末年德勒家族的领袖,德勒部君长,是天启年间奢安起义的主角,与乌撒土司安效良一并战死沙场。姬世昌育有两子,长子姬宪培继承土司位,次子姬赞统为人臣。
【夜苴部】王国历史清朝顺治三年,德勒部亲王姬赞统,在得知夜苴部(亦佐县)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又正值滇南土司沙定洲发动沙普之乱,占领昆明的时局下,姬赞统把姬姓改为沙姓,名沙赞统,冒充亦佐县沙氏后裔,并依靠自身势力,与沙定洲取得联系,互认为宗族关系,结为盟友,之后便实力大大增强,依靠武力征服亦佐县(夜苴部)境内所有土目与首领,并从朝廷驻扎官员(流官)手中夺取印章与授权,成为亦佐县土司,夜苴部君长,官居七品。
亦佐县境内共辖有十大土目,分为上五营与下五营(上五营:阿旺营、则章营、赤迫营、得村营、丰约营;下五营:安定营、阿许营、普克营、普只营、安边营)。除此以外,这些大土目旗下也统辖着众多的小土目与伙目,几乎都是由沙氏家族统治着。
顺治五年,大西军攻入云南,沙定洲被处车裂之邢死,作为同党,沙赞统自然不免一死,于是饮毒酒而亡,之后儿子沙雄飞继续继承了土司位,成为德勒家族占据亦佐县后的第二位土司。
顺治十八年,沙雄飞谋反被察觉,云贵总督赵廷臣下令逮捕入狱,后病逝在监狱。由于沙雄飞膝下无子嗣继承,于是由侄儿沙鼎臣继位。
由于沙鼎臣年少,后来旗下大土目沙维屏篡位,康熙三十四年,沙鼎臣复仇杀死沙维屏,重新登上土司位,这一年年末,云南巡抚与云贵总督上奏朝廷,康熙三十五年,沙鼎臣被处杖邢死,亦佐县彻底改土归流,从此再也没有土司,至此沙鼎臣也成为了夜苴部千年史上的末代君长,亦佐县末代土司。
亦佐县改土归流后,朝廷把位于北部地区的平夷卫与亦佐县撤销,联合设立了平彝县,新中国解放后,平彝县更名为“富源县”,曾经的亦佐县(夜苴部)正是位于今天的富源县南部地区。
史料记载:【康熙平彝县志】、【土官底薄】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