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读了很多书,最后发现,还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好。最近在读《论语》,边读边有一种通透的感觉,以前读书中的很多模糊概念都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就是咱们老祖宗的厉害之处,别人用一本书说明白的一个道理,他们用一句就能说明白。《论语》就是这么一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辈子去感悟的书。
整部《论语》主要讲的就是“学习学”,我读了一遍之后,对学习有了一些新的感悟。结合书中所讲,我觉得学习应该分为三个境界:学,习,贯。
学习的第一层境界:学
《论语》开篇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整本《论语》的精髓,很多前辈都说过:读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论语你就读懂了一半。
人的一生离不开学,从小牙牙学语,蹒跚学步都是在学习。学,这个境界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接触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
对于学会很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这件事我知道了。但这可能只是你的个人感觉,你不一定真会。
你从网上看到蛋炒饭的做法,你就知道蛋炒饭怎么做了吗?你并不算知道,你必须要亲手去做一次蛋炒蛋,你才算是真正的知道怎么做蛋炒饭。
从小我们就学会了走路,那为什么有些人还要学走路昂首挺胸?还要学龙行虎步?
从小我们就学会了说话,那为什么很多人都说自己嘴笨不会说话?为什么还要再去学习说话的艺术?
现在想想,你还敢说你真的会了吗?
这是一些很浅显的例子,大家一听就懂,但是简单转换一下概念,大家就不懂了。现在很多人会感慨:懂得这么多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你不是真懂这些道理,你只是懂字面意思。想要真正懂得这些大道理,你需要进入到学习的下一层境界:习。
学习的第二层境界:习
对,第二个境界就是习,学习学习,学和习是分不开的,但我把学习分开来讲了,因为学和习是不一样的。
这里的习,不是复习,不是一遍一遍的学。习,是练习,是一遍一遍的去做。就像前面说的做蛋炒饭,要一遍一遍的亲手去做,你才能做出好吃的蛋炒饭。
大道理也是一样,不是你看书看到一句金句,记录下来每天读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的。你要切记体察,对照着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次改不了就两次,两次改不了就十次。
现在有很多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有知识焦虑症,老是想学新知识,新东西。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让你装饰自己,不是为了让你炫耀懂得多。
学习最重要的,是先把以前的东西学会,学懂,然后做出相应的改变。
2020年疫情期间,我在网上看到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说的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当时觉得这句话说的太有文化了,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于是,我就去网上搜这句话,大致说的就是:付出努力了没有得到回报,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时这句话让我有很大的触动,就记录下来了。我没有像之前记录的那些金句一样:记下就记下了,偶尔翻出来看看。因为太喜欢这句话了,我就贴到我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当时我这个人还比较愤青,遇到不忿的事情总是会抱怨别人。而这句话慢慢的提醒我,让我学会遇事先反省一下自己。
后来我把这句话撕掉了,因为它已经刻在了我的心里,不需要用文字提醒,遇到事情我会自动的反省自己。
最后我干脆每天写反思日记,反思这一天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的,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这事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只是想让大家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练习。但即使是做到这种地步,还不算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学习的第三层境界:贯
整部《论语》最厉害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个儒家最厉害的思想是什么?可能每个读过《论语》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是:“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这是孔子的原话,算是官方认证。知道这句话还是之前读《传习录》的时候,当时读不是很懂。读论语的时候,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引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贯。
总结就是,融会贯通,贯彻到底,一贯坚持。
学习不难,难在一以贯之。因为真正学到,学通了,不容易;学到了还能做到,照那样去贯彻,不容易;做到了,还能坚持不变,不受外部环境诱惑影响,那更不容易。
——摘自《华杉讲透<论语>》
想要做到很容易,但是想要一辈子做到太难了。连孔子最中意的弟子颜回才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可以想象,要做到一辈子不改初心有多难。
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贯。贯,就是一以贯之,练习还不够,还要贯彻到底,一辈子都去做。抓住那个对自己最有用的道,坚持下去,一辈子贯彻到底。
学习的三层境界:学,习,贯。总结来说就是:知道了,做到了,一辈子都做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