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伐战争(上)丨中山舰”事件7-24

北伐战争(上)丨中山舰”事件7-24

作者: 甄玺 | 来源:发表于2018-07-19 06:33 被阅读381次

第七章 北伐战争(上)

第二十四回  中山舰”事件  廖仲恺遇刺身先亡  蒋介石结义张静江

一、廖仲恺在广州遇刺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最重要的领导人廖仲恺在广州遇刺杀身亡。

1913年,孙中山流亡日本,跟随在他左右的便是廖仲恺。廖仲恺,1877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原籍广东惠阳。在香港读书时认识了何香凝女士,16岁时,廖仲恺随母亲回国后与何香凝结婚,之后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同盟会成立时便加入并成为外务部干事。

1924年,孙中山决定联俄联共并改组国民党时,党内多数元老不赞成,廖仲恺却积极拥护并牵线搭桥。孙中山北上与各实力派商讨国事,廖仲恺留守广州。翌年,得知孙先生病危,何香凝赶到北京在榻边接受了遗嘱。

孙中山辞世不久,林森等一批国民党元老便到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中央全会”,宣布“纯洁”党内并改变联俄政策,驱除国民党内的共产党人。设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宣布开除参加西山会议的多数到会者的党籍。于是,“西山会议派”在上海另成立“中央党部”。国民党分裂。

而广州中央党部内部也出现三派分野。因孙中山死后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形成胡汉民为首的右派、蒋介石为代表的中派和廖仲恺为首的左派。右派打击的目标,又指向了被他们称为“共产党工具”的廖仲恺。

廖仲恺作为最重要的左派领导人,在广州坚持实行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政策,引起右派仇视和中派不满。国民党右派分子孙科等人便集中攻击廖仲恺。孙科是孙中山的长子,但他与父亲的主张背道而驰。

1925年夏天,廖仲恺有关暗杀的传言甚嚣尘上。何香凝劝廖仲恺出门多带卫士,他却说:“增加卫士,只能事后抓凶手。我每天到处活动,要参加许多会议,接触学生、工人和各种人物,他们想行刺是防范不了的。”

 8月20日早晨,廖仲恺夫妇在卫士陪同下来到中央党部,路遇的陈秋霖也一同搭车前往。四个人下汽车后,廖仲恺和陈秋霖走在前面,卫士跟在后面,何香凝与门口遇到的人谈话。这时,从党部楼下骑墙边冲出四个人,两人掩护,两人举枪就打。廖仲恺和身边的陈秋霖应声倒地。何香凝跑过去将全身是血的丈夫抱到怀里,廖仲恺未及送到医院就气绝身亡。

廖仲恺,原名恩煦,字仲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父亲廖竹宾在旧金山病故后,随母亲回到中国广州,投奔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1897年,在叔父的安排下,他与香港地产商何戴的九女儿何香凝在广州结婚。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很多志士出国留学,希望学成归国,改变国家危亡。出洋留学盛极一时。为了支持丈夫,虽然遭到家人坚决反对,何香凝毅然把陪嫁的珠宝首饰、家具等卖掉,连同私蓄总共“凑得三千余金”,资助廖仲恺赴日留学。

之后,何香凝又在同年4月抵达东京。夫妇二人在东京结识了孙中山,追随他参加革命。

二、“中山舰”事件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成了中国国民党中政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元老廖仲恺遇刺身亡后,案发当天,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推举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廖案特别委员会。

然而,当时的蒋介石在资历和威望上还与汪精卫难以项背。汪精卫早在1905年就加入了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并组织参与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虽未遂,但其个人在国民党内一举成名,跻身国民党元老。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危之时,正是汪精卫在病榻前替他起草遗嘱。所以,孙中山先生病逝后,汪精卫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实际掌舵人。于是,蒋介石与汪精卫二人同样借助廖仲恺遇刺案合谋做掉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元老许崇智,并驱逐了国民党内另一德高望重的元老胡汉民。

1926年1月1日,国民党“二大”上,汪精卫被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终于如愿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而不久,蒋介石又被选举为军事委员会总监,通过掌控军队逐步成为了国民党内的“二号人物”。国民党内暂时形成了汪主政、蒋管军的格局。​​

汪精卫非行武出身,蒋介石坐稳军事统帅后立即提出了“北伐”。在当时“联俄”的大背景下,国民革命军的枪械和物资很多都是由苏联提供的,并且在部队中还专门配有苏联顾问。

然而,蒋介石的“北伐”的计划却遭到苏联顾问季山嘉的否定。蒋介石主张从陆路进攻,季山嘉却主张从海上进攻。汪精卫明确站在季山嘉一边,蒋介石从苏联考察回来后,本来对苏联就有新的看法,在对北伐问题的又产生分歧,使得蒋介石大为不满。

1926年2月6日,汪精卫拨给黄埔军校20万经费,其中就有汪精卫的亲信王懋功的第二师12万,第二天在总费用30万元不变的基础上又给王懋功增加了3万元。蒋介石下令扣押了王懋功,并将自己的亲信刘峙任命为第二师的新师长。

此时,刚好有一艘装载军火的俄国商船将来广州。坊间传言,因蒋与季山嘉不和,苏联怂恿汪精卫除掉蒋,正好将蒋强掳上这艘商船,经海参崴押往莫斯科受审。蒋介石为了求证谣言,故意提出辞职去苏联休养,而汪精卫则痛快应允。敏感而多疑的蒋介石,认定传言不虚。

3月18日,国民政府海军的“中山舰”等战舰忽然离港驶入广州黄埔海域,作为军事统帅的蒋介石浑然不知,此时已是惊弓之鸟的蒋介石更是认定是汪精卫和苏联人联手准备对自己“先下手为强”。在如此“危机关头”之下,如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恐将四面楚歌。

当天下午,刚回到家中的蒋介石又接到了汪精卫夫人陈璧君的电话,电话里陈璧君询问蒋介石到底去不去苏联,蒋介石笃定这是汪精卫的阴谋。而陈璧君打电话的目的实际是想询问一下蒋介石的赴苏行程,也想跟着去苏联。

1926年3月20日零点,蒋介石带着自己的机要秘书陈立夫驾车离开广州。在半道上,陈立夫就直言不讳的说,他认为蒋介石可以绝地反击,不能让对方觉得还没实施就已经吓跑了。蒋介石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1926年3月19日深夜,新婚不久的李之龙,突被一阵猛烈而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军人出身的李之龙翻身下床,尚未着衣,七八个荷枪实弹的士兵已破门而入,将其双手捆绑,口塞毛巾,簇拥着押下楼去。

深夜12时开始,广州部分地区实行戒严。蒋介石以兼任卫戍总司令的身份,调动武装部队,首先包围汪精卫的住宅,美其名曰“保护首脑”。同时,蒋介石还让军队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所,并驱逐了黄埔军校与国民革命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大批中共党员。这就是著名的“中山舰事件”,也称“三·二〇事件”。

当天下午,当蒋意识到这完全是自己的主观猜忌后,下令取消了戒严,交还收缴的武器,并放回被软禁的党代表,重新恢复常态。但这一事变涉及国共及苏联的关系。

事发当天,何香凝径直去见蒋介石,质问他派军队到处戒严,究竟想干什么?斥责他是不是发了疯,想投降帝国主义?蒋介石竟像小孩子般伏在写字台上哭了。

3月22日,国民党政治委员会议在汪精卫病榻前召开。汪精卫当着与会的党政大员劈头盖脸训斥蒋介石。几天后,对政局失望之极的汪精卫对外宣称需要请假治病。离职远赴法国。

事后。蒋介石带着秘书陈立夫前往虎门疗养去了。结果,在蒋介石到达虎门后的第二天,广州国民政府就派人来劝其回去主持大局,而蒋介石又怡然自得的玩了几天后才回到广州赴任。

三、“革命圣人”张静江

蒋介石应邀由上海到广州后,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并出任军事委员会主席。但很快遭到国民党内其他派系的攻击,蒋介石急忙电促张静江赴穗。

张静江,名人杰、增澄,浙江湖州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自幼受到熏陶,行侠仗义。1905年8月,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张静江给孙中山留下了地址,并约定了日后互通电报进行联络的暗号。

他对孙中山说:“你今后若有困难,在给我的电报中以ABCDE为数码,A为法郎一万元,B为两万元,C为三万元,D为四万元,E为五万元。我一接到你的电报,立即将款子给你汇去。”

孙中山将信将疑,至美国后让黄兴办理,以探真假。结果钱分文不少,如数领取。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惊奇,认为遇到了革命“奇人”。自此以后,每遇革命款项不济,孙中山便想到了张静江的汇款之约,而张每次均能按时如数将款寄到。

孙中山曾言:“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孙中山称张静江为"革命圣人",并手书"丹心侠骨"四字相赠。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筹建中华革命党,并任命张静江为财政部长,袁世凯死后,张静江回国开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陈其美是张静江的湖州同乡,蒋介石为其下属。1916年,陈其美被暗杀后,再与同乡蒋介石义结金兰。

1918年,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张静江便向孙中山推荐蒋介石担任上校作战科主任;

1922年夏天,当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张静江让蒋介石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40余日,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之后蒋介石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由孙中山题名、张静江作序并资助出版,促使蒋介石政治上迅速崛起。

“永丰舰事件”发生后,孙中山下定决心要建立一所培养专业指挥作战的军事院校,两年后“黄埔军校”孕育而生。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

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会谈南北统一的邀请离穗北上。不料,孙中山因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张静江得知后,抱病前往北京。在孙科陪同下到协和医院探视。

当张静江拄着拐杖吃力地来到孙中山病榻前时,孙中山不禁潸然泪下:“你病成这个样子,为何还专程来看我?”张静江双手握着孙中山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

3月11日,孙中山预感到自己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便在事先准备好的两份遗嘱上签字。按照孙中山的意愿,张静江首先签字。孙中山逝世后,张静江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在5月21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张静江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提名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领导北伐。在张静江的帮助下,蒋介石逐步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已经独揽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正式誓师北伐,同时也正式开始其“清共”计划,彻底背离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政策。

张静江更是把家里五个女儿的家庭教师陈洁如撮合给蒋介石当了第三任夫人。但由于与蒋介石两人在“剿共”和建设上分歧越来越大,张静江于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上便被排挤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辞去浙江省主席一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先避居汉口,后寓居纽约。晚年,双目失明。皈依佛门,客死他乡。

、“浓缩的中国现代史”

素有“浓缩的中国现代史”之喻的中山舰。它原名“永丰舰”,是清政府在1910年以68万银元向日本造船厂订制的钢木结构炮舰。

1910年7月,满清海军大臣载洵前往日美考察海军。回国后,分别向英、德、美、意订造军舰18艘。其中向日本订造了两艘。但尚未完工,翌年便爆发辛亥革命。清廷垮台。1913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接管了刚刚交工下水的这两艘军舰,分别命名为“永丰”和“永翔”。袁忧闷病逝后,次年张勋率辫子军攻入北京复辟帝制,海军总长程璧光率包括永丰舰在内的十多艘军舰南下广州,组成西南护法舰队。永丰舰就这样从上海驶入广州,与孙中山先生一同“护法”。

1922年,军阀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孙中山在深夜突围后即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叛。1924年11月,孙中山最后一次搭乘“永丰舰”,转赴北京共商国事,次年3月在京病逝。1925年3月30日广州国民政府将“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在抗日战争中的1938年,于长江武汉附近江面被日军击沉。1997年,在武汉金口镇附近的江面打捞出水,成为历史见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伐战争(上)丨中山舰”事件7-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rz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