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两岸交流随笔
2018-10-17两岸交流随笔之二

2018-10-17两岸交流随笔之二

作者: 幸哥_信鸽 | 来源:发表于2018-10-17 10:03 被阅读14次

两岸教师组织交流初探2000.06.15

或许是一份血浓于水的情感吧!这可不是容易「说清楚、讲明白」的;顶着「全国教师会」的簇新光环,我们对「大陆之行」寄予厚望,即使这边有时还策略性地质疑我们的代表性,而那边也想当然地规范了我们的政治区域,只是在你来我往的热线洽商中,两边的电信单位却已经赚进了不少银子;「两岸学术交流」呵!这可是许多人都拥护的议题,谁说必须剑拔弩张来着,以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能琢磨,有时当然得大张旗鼓,弄得邻人皆知,以便适时流露出自己粗糙的霸气;但偶而嘘寒问暖,虚应故事,即使双方仍在暗中较劲,只要能适度展现「以大事小」的仁者胸襟,而此岸也欣然以「智者」自居,双方各取所需,心照不宣,一场汲汲营营的大陆之旅于焉成型;在时间的压力下,仓促上道,学者专家的珍贵意见,道听途说的处世锦囊,都一股脑地塞进皮箱,有备无患嘛!至于此行到底能有多少斤两?再说罢!反正「五十年不变」哪!以后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他们只顾眼前,你好心替下一代张罗,小心自讨没趣。

在桃园上了飞机,从空中少爷那传来的广东腔,似乎意味着此行不是想象中的单纯,都已经在路上了,还是顺其自然吧!飞机必须在澳门歇会儿,一行四人虽然都称得上是出国老手,但面对免税商店中的高文件价位,仍然迟疑再三,下不了手;我提议打电话给接机的韩小姐,说明航程有所耽搁,因众人一致认为「不必如此多礼」而作罢,其实我也只是想测试新购手机的功能而已;飞机在北京平安降落,出了关,看见两位身材修长的女性,韩小姐一句「大家辛苦了!」就把澳门航空的班机延误给吹得烟消雾散了;另一位曹小姐着实年轻,一口不太溜的北京腔,跟韩小姐略有出入,「老家在河南」的自白,为众人的疑窦划下句点;面包车在彼此的介绍声中直奔旅店。

四月十七日的晚餐安排在北京街上的傣族村,触目所及的是:不甚道地的菜肴、嘈杂热闹的歌舞、来自全球各地的老外,当然也听得到异常熟悉的台湾口音;北京的确是一个有假包换的世界都会区。「你们这一趟太赶了,既然来到北京,晚饭后,天安门还是瞧瞧去。」没人有意见,大伙来到这民主圣地,谁也不提「六四」,只是在兜售「快照」的一阵催逼声中,尽速朝着天安门蹓跶一番;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昏黄的灯光下巍然矗立,对面长安大街旁的天安门就显得隐晦凄清,广场上挤了不少人,也有一些旅行团的小旗子,或坐,或站,游目四顾,大伙儿似乎都在找寻目标,但又不知在找些什么,「天安门来过喽!」这算是了了一桩心愿?还是偿了一笔人情债?

有些不甘心,第二天一大清早,在沁凉的微风中,步出旅社,直奔天安门,沿途继续测试手机的功能,台湾通了,声音很清楚,连自己都满意;穿过了那些正在作晨间活动的北京市民,来到笔直宽敞的长安大街,顺着旅社所提供的街道简图,天安门广场就在前面;气定神闲地拍了照,希望能藉此好好地感受一下,但待会儿还要去「天坛」,只好匆忙赶回旅社;路上有北京老乡向我兜售地图,叫价三块,我给了他五块,回去还被同伴奚落一阵;去「天坛」的路上已经下起了雨,据曹小姐说「北京不常下雨,感谢台湾的同胞带来甘霖……」没人搭腔,车子直驶「天坛」;下雨可不是游览名胜的好时机,又要撑伞,又要拍照,令人手忙脚乱,曹小姐沿途诉说着典故,我们则频频发问,以助游兴,大伙儿排列组合拍了照,对「天坛」也有了交代。

拜访「总工会」当然是此行的重头戏码,我们一行人在司机老刘的带领下,进入了一幢古朴的建筑,门前牌子上「全国总工会」下面涵盖了你所想得出的所有工会组织,「教育工会」当然也包括在里边儿;大伙儿坐定,对方也有四人,算得上是「对等、尊重」,会谈的细节不劳赘述,大致双方都肯定交流的价值,只是他们认为一开始不宜操之过急,如果只单独邀请北京、上海,或其它城市的代表参加,则较为单纯,反之一下子涵盖多个城市或地区,则必然涉及负责统筹协调的单位,那就不是短期内可以打点允当,想要玉成美事,还得从长计议了;双方在愉快的气氛中交换礼物,行礼如仪,拍完照告一段落,便前往餐馆祭五脏庙去也。

下午就近参观小学,陈旧的建筑映入眼帘,述说着学校悠久的历史,校长的京片子在会客室中回荡,令人如沐春风,彼等教师的「分级」制度,提供了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空间;在参观学校软、硬设备的过程中,他们也好奇地向我们打听台湾小学教育的总总,虽然两岸制度设计的差异依然存在,再加上政治歧见横亘其中,但彼此心态上无法跨越的鸿沟,或许才是两岸真正的隔阂所在;您以为呢?

四月十九日前往对方的教育部拜会,也是由「对台办公室」的官员负责接待,大同小异的政令宣导,照本宣科的客套语汇,予人异常「专业」的印象;其中有位女同志因为台湾方面没有批准她的宝岛之行,在中午的饭局上,便含嗔带怒地把我们揶揄、怪罪一番,大家当然慷慨允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圆满她的美梦,双方又是一阵攻防;在争相表态的喧哗声中,饭局便在「一致护卫中国文化古迹」的共识里结束。

下午游览故宫,之前的饭桌上,韩小姐还刻意提醒大伙儿得好好感受一下中华文化的深邃伟大;从「午门」进宫开始,墙里墙外、沿途的拍照是少不了的,漫步其间,心里想着电影《末代皇帝》的精彩情节,说真格的,没啥太深的感受;一团团的旅游人潮,随着导游忽东忽西,争着亲眼目睹往昔这些皇亲国戚的富贵奢华,一双双贪婪的瞳孔,似乎显露出「今是昨非」的肯定与傲慢,较为高大壮硕的外国身躯夹杂其间,不知他们是否又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曹小姐还在继续叙说着王侯将相、白头宫娥,我则任由思绪驰骋,看可不可以暂时忘记双脚的疲累;出了故宫,为时尚早,便顺道往附近的「北海」走走,在这昔日的皇家游乐园里,算是见识到了所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迷蒙幻境;晚餐在「全聚德」吃名闻遐迩的北京烤鸭大餐后,大伙儿就近买了些「二锅头」回台湾分送亲朋好友。

隔天下午就要飞上海了,利用上午的空档,先去附近的清华大学拍照留念,在「清华园」的牌楼前完成心愿,便又直驱「颐和园」览胜;那天是星期四,人潮依旧,喧闹依旧,亭台楼阁一向是我细细品玩的对象,无奈行色匆匆,也只能稍作驻足,走马看花一番,套句韩小姐的良言:「这回留点遗憾,下回再来。」谁说得准哩!下回是否再来,或许也得先「听言、观行」一番?到达上海已是华灯初上,接机者换成了两位男士,同样热络,同样亲切,直到趋车前往饭店便餐,才感觉出此次的大陆行,双方似乎都有意在上海提前划上句点;是这样吗?我心里是一片茫然。

在上海的第二天上午,先前往住房后边的「第四中学」参观,那是一所包含初中、高中的完全中学,这回除了听演示文稿外,更观摩了他们高中的英文课、初中的体育课,以及管乐团的演奏;中午由上海教育工会作东,在他们自己经营的会馆招待用餐,之后便协商来日可能与上海共同举办学术交流的议题,由于上海教育工会的经费来源不是问题,双方谈得更加深入,比较有在短期内促成交流的机会,因此大家互道珍重,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再见面,共商大计。

此次在仓促的行程中,似乎达成了「探路」的任务,至于两岸是否能由教师组织共同举办学术交流的活动?在沟通上好象又只停留在「各自表述」的阶段;加上正值台湾大选过后,双方正处于费尽心思、互别苗头的尴尬时刻,我们虽一再倡言民间来往交流,无关政治风月,然彼等行事周全、考虑缜密,又岂是啼声初试的全国教师会能全盘左右;好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探路总是交流的起步,谁说以后全国教师会不能担负起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责大任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0-17两岸交流随笔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sl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