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母亲变了

母亲变了

作者: manxue | 来源:发表于2021-12-20 23:32 被阅读0次

上次和母亲争吵完还是有效果的,这次回家,刚参加工作的外甥(大姐的大儿子)请全家去县城里的饭店吃饭,母亲早早的换下干农活的衣服,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等待着大家为出发做的准备,当时我很惊讶,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我们当着她的面去饭店吃饭,在母亲眼里我们就是败家子儿 ,不会过日子,惹的她好多天心情都不舒畅。

上次回家和母亲吵架,我一气之下开车回京,回来后父亲怕我心情不好,来电话和我聊起母亲,父亲总结性的评价母亲:她这一辈子是一个只会受苦,只会过苦日子,不会享福的人。多大的苦,多大的罪都能受,但就是过不了好日子。不但自己过不了好日子,看到别人过好日子还难受。这就是母亲不惜 以我们为敌的原因。她以自虐般的 坚守着会过日子的样板,并想以此继续影响我们。她活在自己的固守里不愿有任何变化,看到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她惶恐,这个时代对老人很不友好,尤其是对于不识字的农村的老人,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小时候奋斗的目的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也已经实现了。母亲依然坚守那传统的,物质匮乏年代的生活方式。她不惜牺牲和我弟,她的儿的和谐关系为代价,以达到用自虐行为标准来影响弟和我。她有一次电话聊天有点自豪的说,她在弟家看孙子,一个月能给弟家生活费省下很多钱,给孙子吃便宜的菜(什么便宜就买啥),吃好吃的肉(大孙子因吃了过多的肉而吃菜少,体重已超标导致肥胖)她还以此为骄傲。她怎么也不明白? 这恰恰就是代际矛盾的根源,她还固执到执拗的顽固,不惜牺牲和弟的和谐关系。看不惯我们生活的方式,永远是她反抗的,不和谐的因素。

可是这次发现她变了,上次吵架回来,回来的每一天,我心都不得安静。之前我们维持和谐共生的默认方式是,相互尊重,各自遵照各自的方式,不互相干涉。她也理解性的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过法,老年人有老人的方式。所以我早就放弃了对她的改造,因为我们一年也见不了几次,可弟不同,她看孙子和弟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弟家,弟希望她改变,变得能适应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弟不断的改变她,永不放弃。

母亲是消极的,这两年变得消极而抑郁,我觉得她受她父母和那三个不争气不孝的弟弟的影响。把亲情和生活看的悲观。她点她并没有意识到。还有重男轻女,养儿防老,颠覆了她的期望。感觉儿子的心离她越来越远了,生活无望。

母亲内心是孤独的,在当地,老家的村庄里,她的周围的儿女 儿孙都是打工群体,聊的都是打工的生活,偶尔有2个发展不错的也是在城市做小生意的那种,做生意卖早点或做肉夹馍的,一天入账多少多少,赢得农村周围人的羡慕,要么就是谁家儿子工厂不错 一月6,7千,一年两口气一起出去挣回来十多万,要么就是 谁家媳妇给人跑了,那家儿子在外面给人胡搞了。等等都是这类奇闻异事。

没有哪一个人和她一样,她和儿子毕业留在城里,当过警察,获得感二等功,研究生毕业在市人大立法委办公室工作,她的女儿和女婿在首都工作。她是那个村子里的传奇和所以人羡慕的对象,而她从来不自知。她依然坚持着那她最原始, 勤劳,质朴的生活方式。依然坚持劳作,去村里的承包土地,村办农产品加个长去摘菜,去劳作。

从东往西,她享受那种愿意和村里人一样的质朴劳动的生活方式。

她羡慕别人的清闲清福,而她永远也不能理解,她才是村里人永远羡慕和无法契及的那个人。

(她的好的标准是吃的香吃的饱。而我们的标准是让营养搭配均衡,多吃蔬菜,谷物,水果,减少肉类和主食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她的所谓会过日子的标准,永远是节俭节俭再节俭,目的是为省钱,省钱,再省钱。)

这次回去发现母亲变了 还变的像老年人该有的样子,慈爱了,会关心孩子们了。

打电话问她,上次带回去的兔子怎么样了,母亲说长大了,长好了,她还说一只有点单(孤单),有机会再找一只给这次做个伴,得知这只小兔是坤的小兔子,是坤从满月养起来的。那时坤的精神需要,是她的宝贝。她觉得有责任替坤养好,看护好。等着过年回去,有个惦记的,想头。母亲讲起,这再以前

母亲的压力,在城里生活的母亲 觉得自己是个很没用的人,这在能干自强的母亲内心是不能接受的,加上儿媳常有意无意的说2个儿子生活压力大。也许说者无意但听者有心,在母亲这里不能挣钱帮衬儿子一家觉得自己很没用。儿子住的小区是省机关家属大院,大部分老人都是城里退休的老人,有自己的退休金,但相比母亲,辛苦劳作,自立自强一辈子,她觉得自己在儿子家是吃白饭的,所以,她每次去儿子家都自带生活费。儿子按正常城市生活标准每月给她生活费,她都不用或每月节省下来留着,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有用”。以一切以省钱为生活目的,不惜降低一家人的生活标准的方式。她不能理解儿子为何不领情。儿子一边想老人看孩子,另外儿子也想让母亲享受到城市生活。儿子虽然没有大富,但和弟媳两人的工作,维持一个正常的城市主流的大多数城市生活水平的标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是正常可以达到的。

母亲不能理解,为何农村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们都扔个老人,有时一个老人带一大帮小孩,都是正常的,到了她儿这儿却不成,她的儿子儿媳永远不可能把孩子放回农村当留守儿童,她不能理解打工的人和城市工作的人的区别。

都是在城市里,她不能理解打工的人和有正是工作,上班的人有什么区别。

她只能理解,打工是为了挣钱回去盖房子取媳妇。辛勤劳动的农民,盼着庄稼有个好收成,收回家不挨饿,多余的可以还钱。她不能理解除了这些之外的人的需求,不能理解她的儿子女儿的城里的人不能让儿孙当留守儿童。不能理解那么多城里白天匆忙的脚步去干什么,不能明白晚上那些办公楼里还亮着灯,不回家都在做什么,她永远不能理解城里办公楼里的人的工作具体在忙什么。

可是,母亲是勤劳的,质朴的,她用她的勤劳的双手,可辛苦的劳作,养大了孩子们,她不是没用,她已经超额完成了她的人生课题。她已经用她一生的辛苦和勤劳创造了她一生的传奇。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晚年生活了……无论按城里人的标准还是农村人的眼光,她都活出了自己一生的精彩,一个有用的人。

胡先生说,斗争也有好的一面……

父亲说,社会变了,现在生活富余了,现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国家的目标是让人过上美好生活,若都像老一辈这样的标准,钱都放在银行不舍得花钱,资金不能流动,社会谈何发展呢?

母亲变了,母亲开始像我们证明她也是一个可以过好日子的人。

我这次回去,弟也跟着回去了,小妹也愿意在家住,其乐融融的家庭,让她感受到,儿女大了,可是心没有变,和谐的亲情,兄妹姐弟情,即使有一天她不在了,亲情都还在。不会像她看到的,农村人那样,传统道德观念消失,亲情淡漠。这也是她的孩子,接受过教育的人和那些留守儿童长大的打工二代三代,本质不同的地方。

她看到了亲情的温暖,我这次回去,对母亲最大的温情。她和弟的关系恢复和改善,之前因家庭矛盾,内心远离儿子好久了。这次她的儿女还是她的女儿,人回来了,心也回来了。

母亲所以的受苦受累,都是因为我们上学。即使是最苦的农活季节,除了星期天我们帮忙,也没有耽误过我们上学,没有因此请假过,那些日子她从没有想着因为农活让我们请过假,当时以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正常的事情。现在想想,那正式母亲对我们上学对教育的重视。干活好像是她的本职,上学是我们的本职一样,理所当然的各司其职,那时感觉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她本应该劳动,我们本应该就坐在学堂里。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之所以能安心踏实坐在学堂里,是因为她在劳动。有句流行与互联网的话,“哪有什么时光静好,只不过背后是有人替你遮风挡雨而已”。值得现在,已到中年,我才真正体会到母亲,当时的苦和累,是因为什么。

母亲,到底承受了怎样的苦和累?那是一个不忍回顾的年代,……别人家三四个状劳动力,全家老少齐上阵,才可以完成的春种夏忙秋收的农活。而大部分是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十多亩地的全部农活,是现在的农业机械化所不能理解的,传统劳作,一切靠手播肩抗的重体力劳作。那是怎样的劳累繁忙呀?想起母亲那时受过的苦……,我们也只是星期天或放假了才帮她,想起来那种繁重已觉人生无望和绝望。

母亲的矛盾,一方面她受传统惯性的影响,重男轻女,觉得女儿家不应该上学太多,另一方面她又因为自己小时候,有机会上夜校扫盲班,但因为姥爷的固执,不让女儿家出门上学识字而遗憾。所以再苦再累也让我们上学。这也造成她受苦受累,没有任何帮手,哪怕打个下手帮衬的人都没有,因为大姐是女孩,又因为都在外上学住校,一周才回家一次,夏初收麦子的季节,忙的就是个抢收时节,一天不等人,往往等周末放假时,她已经不分昼夜的忙活抢收了一周了,最累的活已经干个所剩无几了。有时她一边抱怨说女孩上学无用论,可是她却从没有断过我们的学杂费及学习用品。

我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那是一个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年代。90年代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农村知识无用论的普遍认同,再加上打工一代的孩子留守儿童已经长大,也就是现在的打工二代,打工二代的孩子开始留守的打工三代,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堪忧,很多孩子上到初中毕业,很难坚持到高中了。远不及我们那时,整个社会风气对待知识也教育是很重视的年代,梁红在写梁庄记系列时也有提到现在农村的教育现状堪忧。(日记写于10国庆反京后的周末)

相关文章

  • 母亲变了

    上次和母亲争吵完还是有效果的,这次回家,刚参加工作的外甥(大姐的大儿子)请全家去县城里的饭店吃饭,母亲早早的换下干...

  • 母亲变了,怪我

    十多年前,我怎么会想得到母亲会变成如此丑陋的一个人? 不见的时候想念,见面了三句好话没说完就要骂我了,以至于每个周...

  • 晚年的母亲

    认识母亲的人,都说母亲变了。我总是满头雾水,母亲依然那么急躁,依然那么说一不二,哪里变了?姨笑眯眯地说:“你妈呀,...

  • 进了省城 变了母亲

    人都有虚荣心,无论多少,任何时刻。林语堂老先生总结中国人的三个特点——面恩情。面子放在第一位,是有原因的。中国人好...

  • 时代变了

    时代变了,真是变了! 记得母亲跟我说过,我的姥姥纯粹是被我母亲家那个庞大的家族给害死的。原来,我的姥爷弟兄五人。姥...

  • 时代变了

    时代变了,真是变了! 记得母亲跟我说过,我的姥姥纯粹是被我母亲家那个庞大的家族给害死的。原来,我的姥爷弟兄五人。姥...

  • 1171/20190607

    变化使我改变了计划 母亲变了。 母亲85岁了,今年变得明显的比往年身体更弱,吃饭每餐必须吃粥,菜必须偏咸,若菜不咸...

  • 这湾黄河再也听不到阵阵长歌

    你说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在这黄河与长江的握手交界处,母亲河流...

  • 变了味的母亲节

    愤青一下,自我剖析。 今天被各种母亲节的感恩刷屏,真是朋友圈里的儿女最孝顺,有一天这种事竟然也能拿出来秀。 但是你...

  • 那个敢于拼命的母亲变了

    外婆有三个孩子,抗战胜利那年母亲出生,母亲是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母亲4、5岁时,外婆家遭遇变故,以至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母亲变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st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