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无论在公众号里还是朋友圈,经常看到一句话: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一生?
二个常见的场景。第一个场景,一个家暴男,不知触碰到了哪个点,经常挥舞拳头朝向自己的老婆。每次打完老婆之后,自己非常懊悔。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明明非常悔恨,可是再下一次不知道触碰到哪个点的时候,又一次的向自己的老婆举起拳头,再一次陷入到深深的自责中……一直这样循环往复。
第二个场景,家长看着孩子写作业,气不从一处来,每次都会勃然大怒,看到孩子惊恐的眼神,又深感自己的错误,告诉自己下次绝不能这样。下一次,照常勃然大怒,照常陷入到下一次的自责中……循环往复。
为什么“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因为控制你的不仅仅是你懂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你的“刺激-反应”模式。
什么是刺激反应模式?
刺激反应模式是指遇到一件事情、一个场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语言……等对方反馈的内容之后的反应。刺激不分大小,人和人之间的刺激点也不尽不同;反应有大和小之分,有积极有负面之分。例如,家暴男遇到某个场景向自己的妻子举起拳头,这是大反应;听到对方的某一句话,觉得很讨厌,向对方翻白眼,这是小反应;遇到领导给自己安排工作,开始推托不做,抱怨领导无能,这是负面反应。
反应模式决定了你对某个事件的处理结果,而非你懂的道理决定了你对某个事件的处理结果。举个例子:你明明知道不应该对孩子大喊大叫,你明明知道对孩子发脾气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可是每当孩子作业出现错误时,你忍不住的开始大喊大叫。“你明明知道……”属于道理,“你忍不住的大喊大叫”属于反应模式。
决定你是否能过好这一生的不只是你懂的道理,而是你的刺激反应模式,也就是你懂得,做到了没有。你知道的控制不了你,反倒你不知道的控制着你。
刺激反应模式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刺激反应模式?
刺激反应模式来源于两个途径:一个是儿时的创伤;一个是在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中形成的刻板化的印象。
“儿时的创伤”
每个人都带着上天的旨意、家族的传承来到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肩负着祖辈和上天需要他完成的意志,每个人有不同的意志,遇到同样的环境会形成不同的创伤。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双胞胎在同样的父母、同样的抚养模式下生长,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反应模式,这些是因为上天给两个人赋予了不同的人生意义。同样,我们也经常看到姊妹几个,在同样的父母、同样的抚养模式下生长,但是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反应模式。这些都是因为上天安排了每个具有不同意义的人。例如:一个寻求爱和关怀的女孩,她看见她的妈妈给弟弟给了一个鸡腿,没有给自己,就认为妈妈不爱自己,而爱弟弟。另一个喜欢给予别人爱和关怀的女孩,遇见同样的场景,会认为我要和妈妈一样去爱弟弟。第一个女孩在这个场景下形成了创伤,以后但凡遇到类似的场景,她的反应模式是别人不爱我。
不同的人生旨意,会让每个人在相同的场景下产生不同的反应,那些不具有积极意义的反应,成了每个人的创伤。创伤一旦形成,反应的模式成了防御的模式-否定、逃避、歪曲、攻击等负面反应模式。
“刻板化印象”
你有没有过相似的经历,妈妈给你说:吃饭不能出声,吃饭出声表示这个人很没礼貌。你做的很好,吃饭不出声。在一次饭局上,你遇到了一个吃饭大声吧唧嘴的人,你立刻觉得这个没有礼貌,不喜欢他。“吃饭不能出声、吃饭出声表示这个人很没有礼貌。”这就是刻板化的印象。这些刻板化的印象来源于成长环境中你曾接受到的教育。这些刻板化的印象还会影响你的认知,随时随刻尾随着你。当你看到一个人吃饭出声,你认为这个人没有礼貌,接下来这个人所有没有礼貌的行为都会被你吸收,有礼貌的行为被你忽略,更加强化了“吃饭出声的人没有礼貌”的刻板化印象。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刻板化的印象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
无论是“儿时的创伤”还是“刻板化的负面印象”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刺激反应模式,一旦儿时的场景再现、或者刻板化的负面印象再现,都会激活我们不好的反应模式。而这些反应模式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如何改善自己的刺激反应模式?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要改善自己的刺激反应模式,过好自己的一生。不仅仅要懂,更要去修,所谓人间天上皆修行,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这场修行的第一步首先是觉察,觉察是一切改变的开始。每当有负面的反应时,比如开始抱怨、指责、生气、委屈、吵架时,这时就是觉察的开始。觉察情绪之后用四步反应重构法改善自己的刺激反应模式。
反应重构法:
第一步进行事件回放-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事件的过程是什么?
第二步进行效果评估,这次的反应结果是好还是不好?
第三步原因分析,不好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不好的结果是因为我做了什么?
第四步反应重构,下次遇到这种场景我应该怎么做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改善自己的刺激反应模式,过好自己这一生其实是和原有的反应告别,生发出新的、积极的反应模式,用积极的反应模式替代负面的反应模式。
用一个案例解释反应重构法:领导安排工作,你不愿意接受、开始推诿、抱怨、在领导面前发泄情绪。抱怨自己工作很多,别人却没工作,很清闲;领导勃然大怒,将你骂出了办公室。
这时的情绪是抱怨,每当情绪产生的时候,就是察觉的开始。
第一步事件回放-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领导给我安排工作,我有很多工作没干完,小王什么工作也没有,领导不给他安排工作。我开始发泄情绪,不愿意接受工作,领导非常生气。
第二步效果评估,这样的反应让领导很生气,不仅仅没有体谅我的工作,反倒还认为我不愿意承担工作。
第三步原因分析,我有很多工作安排不完,小王却没有工作很清闲,我心里打抱不平。
第四步反应重构,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可以向领导说明,我现在工作很多,忙不开。看是否安排给别人还是将我目前的工作安排完成的先后次序。
反应重构法需要多次练习,每当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就是很好的察觉时机,就是很好的改善时机。通过一次次的练习和改善,告诉自己的潜意识,给自己的潜意识下命令,幸福的人生慢慢向你靠近。
那么有人总会说,每次这样练习我还是控制不住,怎么办呢?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反应重构法是在事情发生之后的存养框架,那么在情绪即将爆发的时候,需要的是省察框架。每当情绪在爆发时,立刻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怎么了?
第二个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
第三个问题:我该怎么办?
用上面的案例再次说明:
第一步:我是怎么了?我现在抱怨,生气,这是怎么了?
第二步: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要领导知道我有很多工作做不完,希望他能安排给别人。或者重新安排工作的顺序。
第三步:我该怎么办?想领导说明我的工作内容,协商解决办法。
反应重构法用于每次事件发生后的存养,省察框架在情绪爆发之前通过三个问题让自己冷静下来。平时没有发生这样的场景的时候,也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用反应重构法和省察框架一遍遍的在脑海里练习。用有意识的练习改善无意识的反应。用意识管理潜意识。
四步反应重构法属于物理治疗,那么如何除根呢?
刺激反应模式来源于“儿时的创伤”和“刻板化印象”,这些会造成每个人对事件的不同解读,我们称之为信念。例如:女儿看到妈妈给弟弟一个鸡腿,认为妈妈不爱她,爱弟弟,这是信念。“吃饭出声不礼貌”这是信念。要改善刺激反应模式终究到底是要改善每个人的信念。例如:女儿看到妈妈给弟弟一个鸡腿,重新构建信念是,弟弟小,妈妈需要更多的照顾,我长大了,可以自己拿上鸡腿。妈妈爱我和弟弟一样多。通过还原场景重构信念,将负面的信念转换成积极的理解角度。以后在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时,信念已经由“妈妈不爱我,爱弟弟”转变成“我长大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信念。
不同的信念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未来再碰到“吃饭出声”的人,可以刻意的发现这个人的友善和礼貌之处,刻意让自己关注礼貌的行为,慢慢的刻板化的印象会从“吃饭出声不礼貌”转变成“这只是个人习惯不同”这样的信念。不同的信念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
根除自己的反应模式,其实是改变自己内心的信念,用正面的信念代替负面的信念,逐渐反应模式也随之改变,幸福人生在向你招手。
此刻,是否听见了“茉莉花开”的歌声,回到了小时候,跟着父母去春游,闻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在新发芽的草地上你追我赶,笑声在草坪上荡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