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情结

作者: 丙超 | 来源:发表于2016-05-23 22:52 被阅读266次

     在老家,乡亲们把进城叫跳龙门,对走出农家的孩子很稀罕。每次回家,在寒喧片刻之后,都会听到大家的一片啧啧声:“这小超呀,就是有出息!不用过咱这土里刨食的营生了。”或者就是抹过身,对身边的孩子说:“好好学习,学好了像你哥!”言语里有训斥,也有鼓励。每当这时候,母亲就会满脸红光地向人家介绍,说我小时候是多么多么懂事,上学时又是怎样怎样用功。直到又引来一阵阵的惊叹的啧啧声,烧得我脸上不行,在边上拉扯母亲,母亲才会心满意足的停住话头,临了了还得说一句“咱家小超就这样,不让说,总也不让说,呵呵”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在这方面要比母亲含蓄。但我知道,在父亲的心里,儿子成就事业就是他最好的生命沿续。如果说十几年前村里最早盖起的四间北京平是他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的最初的荣耀与尊严,那这个时候,一个当了“国家干部”的儿子就是他永远硬生生的、昂首挺胸的资本。记得高考过后,我把感觉考得不好的想法告诉父亲时,父亲的脸一下子灰得铁青.几天以后,父亲在一顿酒菜之后,一一细数自己的艰辛,说到最后,竟然老泪纵横。我没法抱怨父亲,只恨自己不争气,伤了二老的心。后来的结局颇有戏剧性,我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完成了自己的龙门一跳。当我把军校的录取通知书拿给父亲,父亲的双手似乎抖碎了满地的阳光。

     那时候,我对即将离开的村庄心情复杂。十几年故土的磨砺,已经让我对乡村有了一种别样的情结。对村里的每一人、每一物都似乎特别有感情,是呀,怎么不会呢,这个美丽而贫穷的小村庄,教我做人,育我成长,不管走到哪我都是它的儿呀。但我知道,高中的三年城里时光已经让我与乡村有了某种形式上的疏离。我依稀记得自己以全市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只有很少农家孩子才能进入的市里一高中时是多么的荣耀。可当我深入地与城里的同学们相处,那种心底里的自卑却也一样的刻骨铭心。与城里同学比起来,我的差距是全方面的:阅历的浅薄,思维的死板,思想的狭隘……我发现很多父母乡亲们教过我的东西在城市的生活中却屡屡就范,让我如刘姥姥进大观园,难堪而无奈。难道真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农村人不管到哪里,都会有一种固有的劣根性吗?这些深深的疑虑像一根愈来愈紧附的绳索,压着我,让我近乎窒息。我思索,我抗争,作文课上,我想像着自己曾经有过的关于故乡的美好回忆,尝试着把它们一一地诉诸笔端。可令自己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写作过程中,思绪总是会不经意地被打断,就像将要干涸的小溪,在时断时续的困境中挣扎,欲流而不能。那躺在满载玉米秸杆的马车上,面对着满天晚霞所曾感受到的灵魂的荡漾呀,那穿上母亲亲手制成的小棉袄的难以言表的温馨,还有庭后溪水夕阳照耀下景泰蓝般的绚丽多姿呀,你们全都离我远去了吗?十几年故乡水与土的滋补呀,你到底给予了我什么?我难过,我痛苦。怀疑、否定,恐惧、憎恨,这些恶狠狠的名词都曾经加入到我的乡村词典,又一次次的被删减和调整。我想起父亲临行前的叮嘱:“切不可忘记乡音,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啥时候不要忘了本分。”于是,我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在保留本心基础上某种程度上的超越。是呀,淳朴和善良远非时间和金钱所能比,而阅历却可以增长,思想却可以开拓,思维也可以灵活。我要做的,就是要用一种农家孩子特有的执着去适应和融入这个新的环境,用我的勤奋与真诚赢得尊重与理解。很庆幸,我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我深深地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农村孩子的心,又经历了怎样一番艰难的砺炼与磨难。我仿佛始终有一种使命感,一种超越乡下人的使命感,但又有一种胆怯,一些疑虑。这种感觉让我在一次与父亲的争辩中第一次把父亲驳得哑口无言;可当第二次回家,又向父亲哭述自己的悔意与思考。高中三年,完成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第一次思索。现在想起来,那时候之所以不能卒笔,在于当时的心境和情感。文字是很纯粹的,表现绝美更需要足够的情感的积累。而疑虑和痛苦在那一刻已经占据了我的心灵,没有足够的爱恋,又怎会有流畅的笔触呢?

     以后真正到了大城市了,慢慢地,接触了更多的人,经历了更多的事。我也越来越发现,改变自己并不是想像得那么容易,自己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举动,似乎都能在儿时的乡村找到或明或暗的影子;而城市的生活也远非我想像的那样复杂, 乡村情结,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由越来越多混凝土封闭起来的世界里,也可以很本我的存在,活得滋润而安祥。这是为什么呢?我努力去参透其中的秘密。因为它土地般的厚实温暖吗,还是它冥冥中满足了人们心底的对自然和真诚的渴望,从而更能够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的情怀?是呀,不就是有一些城里人在悄悄地选择乡村吗?我知道,这种选择更多的来自心灵,来自一种对大城市生活的厌倦与逃离。在他们心中,城市生活复杂、噪切而虚假,而乡村则代表着一种朴实、安静与自然。我对这种潮流不完全赞同,但它却触动了我多年以前的心底的故乡的影子,也让我以一个更新的视角去观察和思索我曾有过的乡村生活。

     经过多年的洗礼与现实的冲刷,现在的乡村,已远不是挂在墙壁上外国小屋那样的恬静与安祥,不复那种古典主义的模样了。在那里,你可以找到朴实,找到安静与自然,并且它们确也构成了现代乡村的主体与根基。但更多的,你会感受到一种突破现实的躁动,一种现代元素的冲击。这种躁动没有城市中剧烈,却带着一种更原始的力量。河流被水田抽干了,林木被砍伐,草地被开垦,一栋栋宽敞漂亮的房屋建起来,砖瓦房夹杂其间,很多孩子走出家门,一些孩子家里供读书还有困难,上学时却在简陋的网吧里逍遥……在这里你依然会感动于人们的勤劳、朴实,感叹生活之艰辛。但你也一定会为他们的某些话语和行为而诧异、不平,甚至会因他们的短视与破坏力感到愤怒,因而更深切地感觉到社会转型的痛苦与悲壮。长大了,对于这种现实我已经不再去逃避,爱它,就要理解和容忍,就要以一种最具建设性的态度去看待与观察。查阅过相关的资料,我知道,每一个文明的国度几乎都经历过这种痛苦,有些这种过程甚至会因民族的差异性而显得更加的爆烈和冗长。当痛苦体验得足够深、条件也达到了足够好,他们才又以一种天然柔和的形式来展示自身的恬淡与富足。而对于我们现阶段的乡村来说,现在还是一个希望与痛苦并存的时代,我们所面对的也是一个原始与现代交错的现实。原始的纯粹与自然已找不到,足够富足后的恬静与达观也还未实现。历史的演绎需要时间,我们能做的是坚忍与更加平实的努力。

     人活着,就要懂回报讲良心的。是呀,是乡村,给我快乐,催我进取,教给我淳朴、自然和正直,赐我一颗厚重坦荡而无怨无悔的心灵。故土哺育了我,我也一定要为它做些什么。

     厚厚的黄土地呀,让您的儿子与您一块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乡村情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tz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