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复习网课的第2天,对这样的课堂效果并不报太大的希望,拼命地讲也只不过是寻求一点心理安慰罢了。
其实,复习到这个时候,该讲的题目也都讲了,然而学生在遇到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时,仍然显得手足无措,正确率一下子就一落千丈。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其实还是停留在最低层次的教知识,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并没有做到位。
例如:我们的学生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然而当他们面对这样的题目时,却不知道点C表示的数其实就是1/3的2/5.

同样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学生认为只有2和4可以表示这个算式的意义,因为这两个在客堂里见过,讲过,却忽略了算式本身的意义,课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是停留在记忆、模仿的阶段,却并未触碰到问题的本质。

当然,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会求倒数,却难以说出倒数的真正的意义,有些即使能说出倒数就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却也只是“背小曲”似的记忆,并未走心。以致于在面对1/M时,竟然想不到它表示的就是M 的倒数。
其实,我们在抱怨学生不会变通时,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却没有发现自己也是这样的问题。必如,对这个问题,我只想到把上面的CD也分成和AB同样的小段,然后从左到右依次3+1+3,从而找到210对应的7段,而学生却想到2×4-1的方法计算段数;

同样,在讲到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时,我想到的方法是画图,让后再按顺序依次数出64厘米所对应的棱长的个数,而学生的方法则是2×12-4×2,多么简单明了,似乎不需要画图就能理解,而且还不会出现“不会数、数错”等问题。
面对同样的问题,要学会跳出常用的定势思维,多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个方法比较其他方法有什么优势?哪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我们现在都在讲“教学评”一致性,愚以为,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只有学生掌握了,教师的教才有意义和价值,也才算得上真正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