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妞儿第一次上亲子课,也是我第一次以家长身份去享受其他人提供的教育服务,感觉奇妙又复杂。
虽然因为搬家,妞儿最终要上的幼儿园不一定是这一间,但已经报好名的亲子班我也没打算退,妞儿还没参与过集体活动,上幼儿园之前适应一下也挺好。
选择上课的这一间,曾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去签到时值班的老师很快就叫出了我的名字,但我已经不记得她了,挺不好意思的。
妞儿上课的教室在二楼,楼梯上贴了不同颜色的小脚丫,用来区分上楼和下楼。妞儿自己扶着墙一级一级走上去,不需要我扶着。
那间教室我曾经待过一年,再次看到熟悉的以及熟悉的小贴画,倍感亲切。
课没什么好说的,从结构到组织形式,都跟我在的时候没有分别。这让我越发的庆幸自己当时的离开。不是她们不够好,也不是她们进步太慢,职业惯性和组织架构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也就没有了快速发展的可能。
老师还挺有爱的,虽然上课的技巧并不完美。作为一个习惯了挑刺的人,我可以写出一整张的评课建议。
拼命在心里压制着自己的评价,努力让自己回到一个“家长”的身份和思维里来。
毕竟,带娃来这里的目的,不是跟老师PK教学技术,而是希望孩子有机会接触集体环境。
临走的时候,老师抱歉的通知,由于前面环节的拖沓,有一个绘本故事没来得及讲。
在心里默默的说:一定会这样啊,介绍课堂常规和自我介绍用掉了25分钟,剩下的35分钟完成3个环节,还包括一次小休和手工,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呀。
想到了用户体验地图,想到北极星,好想跟老师聊一聊这些东西,如果她们能够意识到这些东西的存在,我想,她们一定会调整课程设计的。
作为用户,我的体验是怎样的呢?
入园体检,感觉还挺专业的;
进门见到老师,还不错,很亲切自然的寒暄,必要的语言提醒(换鞋、洗手、挂毛巾)。但这些,可以更可视化一些。我就听漏了一项,是自己冒然撞上才补回来的。
洗手间的指引,同样是靠人盯着,人盯不到的地方,就会漏掉。作为有经验的家长,我还临时客串了一下指导老师的角色,帮忙回答了至少3个问题。
开始上课了。
课堂常规,整个部分都可以课前在群里说。必须现场强调的东西,可以再精简。
课程架构的说明,完全没有听到“Why”,虽然老师又介绍会做什么,但也会产生极大的困惑:为什么要做这些?这部分,可以接入北极星以及园所教育理念的阐述。
自我介绍,“西瓜球”的儿谣选的很好,但第一次,要求“自己走到老师那里去坐下,回答5-7个问题”,设计的有些重了。可以再轻启动一些,给孩子们一个阶梯慢慢来。减少提问,这样时间也能大大的节省出来。
后面的环节也是一样,做了两三个活动,但目标感不强。很可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