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为何会有那么多议论
文/高峰青青草
一
古人云: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人生在世,没有哪个人能逃离被他人议论的命运。不过,据说世上倒有从来不非议他人的人,尽管罕见。
不去非议他人的人,是睿智之人,是仁慈之人。
这样的人,心里自有一杆秤,但深谙“是非只为多开口”的人生道理,不说也罢。何况自己也会有被人说的毛病呢?悲悯自己的同时也就悲悯别人,索性不去议论别人。
然而世人百分之百地都会被人议论,十之八九的人都喜欢议论他人。
议论本身并没好坏之说。许多时候,大家就是在议论中成长,在议论中辨别是非的啊!
不过议论的内容却有褒贬之分。即使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人们议论起来,角度不同,标准不同 ,于是看法也不同。
除了至善至美之人,除了大奸大恶之人,能够得到大家较为统一的意见之外,一般情况下,世间人总对世间事众说纷纭,难以保持一致。
在网络时代,这一点更为凸显。有人说现在看评论比看文章有趣,就在于评论的内容五花八门,许多网络喷子也应运而生。
其实,我们可以去评论他人,去给别人的文章留言,但千万不要学做喷子。所谓网络喷子,就是板着一副天底下我最正确的嘴脸,以辱骂打击别人为己任,对谁的观点都看着不顺眼,可以在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随着网民思想觉悟的日渐提高,网络喷子已经开始被更多的网友鄙视。
如此看来,人们有议论的自由,但这议论也要有原则,有底线,有道德。
二
尤其在非议别人的时候,还是要持了公正心,只要没有确凿的证据和科学的逻辑,就不要随意指摘别人。
有一次我听人说,中秋节前有人笑话谁家的闺女都没给娘家妈买个月饼,真是不孝顺。然后说这事儿的人评论说,老人吃月饼对身体不好,人家闺女给她娘家父母钱了啊,这外人真是乱嚼舌根。
我把此事说给我老公听,老公仿佛一个智者,淡定地说,那闺女没买月饼的事儿,还是她娘家的父母说出来的啊,不说谁知道?
我心想对啊,怎么这往外说的父母没说闺女给钱的事儿呢?难道闺女没给钱么?老公说闺女可能给钱了,也许老人不想让儿孙知道,怕有人来占便宜呢?也对哈。甚至这闺女也可能背着自家老公多给了娘家父母钱,不想传出去被她的老公知道呢?
外人听到的事实只是这闺女的确没买月饼。至于为什么不买,到底给没给钱和给了多少,谁也不曾见到,真相只有这闺女和她的父母知道。
至于跟我说的这个人,也许是故事中那个闺女的闺密,甚至是本人呢。想来想去,我也没必要深究此事,只是感叹真是世事如谜,真真假假难分辨,以后还是要学着谨言慎行,不再随口评论他人为妙。
记得带孩子去省科技馆,里面还有个眼见也不实的实验展览。一个人亲眼所见的一切,还会有不真实的时候,何况听来的议论呢?对于事不关己的闲话,只是听听而已吧。
或许,这就是许多人在年长后变得豁达而具包容性并信奉“沉默是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日常以非议别人为乐的人,多半充满负能量,喜欢借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对于这样的人,最好离远点。
做人还是要将心比心。这个世界上,毕竟从来都没有完美之人和完美之事。对于自己和他人,在守住道德底线的基础上,还是要宽厚看待。
为什么古今中外,越是名人越容易起争议呢?无他,功过是非都彰显在人们面前而已,就像成就容易被人看得见一样,过失也容易被人们放在显微镜下观看。
聚焦的效果啊!据报道,居里夫人还曾经被称为“波兰荡妇”呢。
就连誉满全球的我们的孔圣人,在活着时也不是事事顺心能够处处被人认可,即使他所创造的儒家学说成为过正统的统治思想也会一直被人议论下去。
更何况你我皆凡人呢?每个人都无法神一样存在,都无法完美无缺地做人。
人生在世,世事复杂,一个人的优点,有时候也会成为缺点,这就更免不了被人议论纷纷。
例如,黑白分明是优点,这意味着是非分明,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关系到一个人的操守和气节。
可是,在和平年代,在多元化的今天,一个人过于执著黑白分明反而成了缺点,这里强调的是“过于”,适度的黑白分明还是需要的。
为什么黑白分明可以是缺点呢?因为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上颜色很多,远不止人们常见的几种颜色,要是一个人总是持了“非白即黑”的观点看待一切,就容易走向极端,变得偏执。
例如,重情重义是优点,但重情重义也要分对什么人,不然就是大缺点;例如乐于奉献是优点,但付出也有度,失了分寸的话,就成了大缺点;例如富有个性是优点,但个性不是任性,若不懂与人合作,便是大缺点一个……
既然一个人的优点在某些时候都能成为缺点,那就意味着,一个人活着,即使品行端正,也难免遭人排斥,被人非议。这人们的口舌是非,是免不掉的哦!
四
一个人之所以会被议论纷纷,一般来自于这个人做的事被议论纷纷。
例如鲁迅。鲁迅当时作为具有新文化思想的人,却为孝道而娶了朱安,使得朱安殉了封建礼教一生空房独守,这一点是时代的悲剧,姑且不论。
后来,鲁迅与许广平经自由恋爱而结成新的婚姻,却一直在给朱安寄钱,供养朱安。这件事,有人说做得对,鲁迅很负责任;有人则训斥鲁迅虚伪,既然娶了新妻,又与前妻瓜葛不断。
貌似都有道理的议论,却是截然相反的意见。到底该怎么定性,这就要看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当事人自己的认知了。
鲁迅在1936年病逝,他自己也不曾料想到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因为他的多篇作品被选入教科书,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许多人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瘦削,生活清贫。
近年人们才知道,鲁迅除了家道中落和求学的时期,大都生活得很宽裕,这才使他有能力接济了不少进步青年。因为他曾经在教育部任职,后来一直在教书,在正当的职业收入之外,还通过写作和翻译来赚钱。
应该说,鲁迅是个励志榜样。家道中落后,感受到世态炎凉的他一直在奋发图强,后来进了教育部,在京城买房,把母亲、朱安和俩弟弟全都接来身边,尽了一个传统长子的本分职责不说,还相当有魄力。
更有魄力的是兄弟失和后,他放弃了自己置办的宅子,重新建设,最终定居上海,在那里的物质生活过得相对优裕,还能接济朱安和一些追求进步的青年。
鲁迅,放在以金钱论成败的商品社会里,完全就是一个自我奋斗成功的励志模范!何况,他的确有所造诣呢?
可是,曾经大家都以为鲁迅是个穷人啊,那样似乎更接地气一点。然而文人就必须受穷吗?这一点可没什么值得非议的。
五
不仅名人容易被人议论,而且普通人也在议论中生活。每一天,人与人都在打交道,有人的地方,就有议论。
这议论现象很正常。关键是,人们在议论别人的时候,总能找出别人的毛病来。
假如有一个人挣钱多,就可以贬他为富不仁;假如一个人有本事,就可以笑他婚姻不顺;假如有一个人独善其身,就可以骂他假清高是怪物。诸如此类。
那什么样的人才没毛病可供议论呢?那当然是要相貌有相貌,要人品有人品,要能力有能力,要富贵有富贵,要人缘有人缘,要幸福有幸福,凡事一帆风顺,生活步步登高,父母仁慈而子女孝顺,还要健康长寿,一身仙风道骨才好。
这样的人有吗?当然,没有啦。不过,大家在议论别人,找别人的不是的时候,却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的呢!
这就是求全责备的心理,这就是追求完美的表现。
可对别人是这样,对自己却不是这样。谁都会因听到别人对自己的非议而感到郁闷。这些人怎么这样有偏见啊,这些人怎么这样狭隘浅薄啊,我不是这样的啊,我的苦衷,我的辛劳,我的付出,我的伤痛,你们看不到!
既然如此,那就由己及人将心比心吧。只要不构成诽谤罪,你就可以在家关起门来对人对事闲加议论,切不可散布流言蜚语,切不可随意攻击别人。
如果通过对人对事的议论,你能够有所成长更加明事理,这议论自可继续;如果通过对人对事的议论,你总是生气挑剔满腹怨恨,这议论免掉为好!
毕竟,俗话说的“一人难称百人心”、“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等等,都是处世名言。
想通了这些,在不伤人害己的前提下,我们就能够少一些对他人的看不惯,少一些对他人议论自己的厌烦。
当你被人们的议论纷纷扰得无法安宁时,就想想那个祖孙和驴子的民间故事吧——祖孙俩骑驴不对,不骑驴也不对,这对与不对都来自路人的种种议论。
人生在世,难免有议论纷纷,每个人能把握的却只有自己,而不是别人,更不是别人的议论。
这正是:自古世间论纷纷,只因从来无完人。清者清来浊者浊,惜福守分求安心。
各位看官,散了吧,从此努力修行,争取自己不做那口舌是非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