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点故事消遣一下。
一天晚饭时刻,有人生气了。
“妈妈,你干嘛放这么多豆子呀,吃也吃不完,等把豆子吃完了也就没米汤了,碎米糟糠来,吃的真费劲,嚼的嘴都累了,看把舌头给咬了吧,好疼……”
原来是孩子咬了舌头怪妈妈放豆子多了,孩子委屈的眼泪都流下来了。
妈妈陷入了沉思,我为什么喜欢在米汤里放豆子,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豆子,米汤里再多的豆子好像我也吃不烦。
妈妈想了想,好好的认真的想了想,想出了以下这些答案。
小时候在农村,家里没有什么能吃的,哪像现在,晚饭和午饭差不多一样的吃法。那时候晚饭就是米汤,米琪,汤面片,汤面条,总之好像都是稀饭,干的记不得有啥,大概率是没有。所以晚上要是煮米汤总会煮各种豆子进去,我想主要原因也许是为了不让米汤太稀吧,感觉米汤里有个嚼的,也能充饥补充营养。各种豆子又都是自家地里种的,也不花钱。
记忆中那时自家种的豆子有红豆(大红豆),小豆(小红豆),茶豆(现在不多见了,一种和大黄豆一样大,颜色是茶色的,豆子表皮上有一些暗色的条纹,春季和玉米一起播种,秋季一起成熟,生长期长,吃起来脆脆的,很香的),小白豆(现在好像也没了,比大黄豆小一些,生长期比大黄豆短,夏天收割了小麦,在麦地里种的一种豆子,秋天成熟,吃起来没有大黄豆香,也不耐煮,口感软一些),大白豆(也就是现在的大黄豆,春季和玉米一起播种,秋天收割,吃起来又脆又香),绿豆,豇豆,瞒豆(现在市场上不多见,吃起来绵绵的,淡淡的香甜味),那时品种还真不少。
小时候每当晚饭时刻盛米汤时,我尤其喜欢捞豆子,第一勺,我总是把勺子慢慢的伸到锅底,尽量让锅里那稀米汤能不在勺子的带动下产生丝毫的波澜,进而保证锅底的豆子不会游动起来,这样就很容易捞到比较多的豆子。所以,我总是轻轻的把勺子放下去,稳稳地捞起满满的一勺子豆子,那真是由衷的开心和满足,第二勺,就无所谓了,随便盛点就行了。有时候,大人在旁边看到了还要说,搅匀了再盛,你一个人都捞了,别人吃啥。我小时候厚脸皮,管他们说啥,总归还是要想方设法偷偷的捞上一勺自己喜欢吃的豆子。
也许就是这样养成了熬米汤爱放豆子的习惯,也养成了喝米汤爱吃豆子的习惯。
现在每当去超市里买豆子,都会想起以前自家种的各种好吃的豆子,说实话,现在的豆子真的不咋好吃,不脆不香不甜。我想,是物种优化的结果吗?产量提高了,香甜味没有了吗?还是人的味觉退化了呢?真如老子所言五味令人口爽吗?
尽管如此,米汤里的豆子,我还是吃不烦。
![](https://img.haomeiwen.com/i8005304/d082f6b6d825fd5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