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期的空虚、迷茫、浮躁、焦虑占据着心肺,为了解脱自我,之前选择加入一个21天读书营。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21天就如细沙一般,从自己的指缝中悄悄溜走。
回首这21天的收获与成就,遗憾与不足,感慨良多。
21天,我草草读了两本半书(郑强的《复盘思维》、陈中的《复盘》,以及只读了一半的《谷歌方法》),还认真听了三节写作课,初步学会了如何复盘,以及读书写作。
通过学习,我才知道自己之前有多么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自以为写作方面的三脚猫功夫了得,结果在优秀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弗如。
还有就是助教老师的认真点评指导,一针见血指出我在互联网写作过程中的致命问题——排版问题。
我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每段篇幅过长,只顾自嗨写得高兴,却从不考虑读者阅读体验。
说到遗憾和不足,一个是书没有彻底读完,虎头蛇尾;另一个是没有细细品读,只是走马观花。
除此之外,我有三点感受:
认识复盘
本次读书营的主题是“复盘”,这让我切实对这个词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学会了复盘的基本方法,再不是从前那么肤浅无知。
之前误认为“复盘”不过就是总结回顾换了个“马甲”。但当我真正阅读了郑强的《复盘思维》,才了解大错特错。
复盘不仅是总结回顾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反躬自省,更重要的是对照目标,寻找影响达成目标的问题原因,并提出具体改进方法。这是一个严谨的思维逻辑体系。
《复盘思维》中,除了告诉我们什么是复盘外,还引导我们建立复盘思维——详细介绍了复盘的流程和工具,让我们初步形成复盘的思维。
古今中外,成功的人基本上都是善于复盘的高手。从纵横捭阖的苏秦,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再到“晚清中兴名臣”的曾国藩。
所以,认识复盘,这是获得成功的第一步。
复盘,重在行动
如果说《复盘思维》让我认识复盘的话,陈中的《复盘》可能更多的是告诉我——行动起来。
书中非常推崇柳传志的PDF法,其中的D,就是英文单词“do”的首字母,也就是行动。
这里的行动分两种,一种是头脑中的行动——推演,另一种是实际的操作。
记得曾经在PTT培训中,老师就讲到了“推演”。告诉我们在演讲前,可以先推演一次,这样有助于更好地临场发挥。
可是我顾此失彼,只重视内容的打磨,却忽略了时间的把握,结果严重超时。这就是没有推演的教训。
蓝图再完美,关键看行动。
比如,我们看到,虽然是同样来到读书营学习,有的成员进步快,有的进步寥寥如我,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复盘的执行上。
复盘包括自我复盘,也包括复盘他人。我们看到优秀的小伙伴有的是每天读优秀作品,从中汲取力量,有的是善于总结规律,有的是早起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完成作业。
其他小伙伴在get到好方法后,有的学习借鉴取得了进步,而我也深知这些方法对我写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可是我唯一缺乏的,就是行动。
比如,2021年就要结束了,盘点一下,自己年初的雄心壮志,变成了年尾的一无所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想得太多,行动的太少。
复盘成功,做长期主义者
有很多人都反映《谷歌方法》这本书很难读,不像前两本书那样简单粗暴,单刀直入。尤其是开头的章节,实在让人难以提起兴趣。
但约翰·汉克的形象让我记忆犹新。
他出身在一个非常偏远落后的小镇,但他身上那种雄心勃勃和干劲的光芒却无比耀眼,助推他走向成功。
在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碎,他所期待的风投无法到位的情况下,约翰带领keyhole团队在“看不到的希望中”潜心研究,逆风前行,最终成功被谷歌收购,而他研究的成果——谷歌地图,诠释了长期主义的意义。
所以我有感而发,写了《乌卡时代,做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文章。
“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也是《谷歌方法》带给我的启示。这个坚持,就是长期主义。
希望自己在生活中,能做一个追梦到圆梦的“长期主义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