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绝对自控》缘于我喜欢的一个译者的推荐。豆瓣评分不高,估计难入如今挑剔的读者的法眼。乍一看以为是治疗拖延症的,不料是本被封面耽误了的书,英文书名Ego Is The Enemy(自我是敌人)。常听老外说:You have too much ego. 大意就是:你这人自我太多。这本书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别太把自己个当回事啦!
作者年少得志,年纪轻轻已经品尝过成功的滋味。不料爬得高跌得重,痛定思痛,写下此书。作者说:“并不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自认为有资格说教的道理,而是我个人希望在走到人生如此关键的转折点时,或是像其他人一样需要回答生命中最关键的几个问题时,可以有这样一本书作为指导。” 全书的结构几乎都是论点+历史名人故事论证,缺乏惊世骇俗的观点和故弄玄虚的解决方案,以这样朴素的方式写就,不讨读者欢心是自然的。
书里的故事并不陌生,观点也似曾相识,只是结合对历史事件中“自我”的分析,令人恍然大悟,原来一直在背后捣乱的是“自我”啊!作者在书中定义的“自我”是:对自我价值的盲信。今天的文化,对“自我”的宠溺从未如此肆无忌惮。“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定要爱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你配得上更好的!”.....在这本书里,是找不到这样鲜美的鸡汤的。自信和自大,果断与独断,自爱与自恋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社交媒体上,偶像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在告诉你:只要努力,你可以跟我一样!那些富有煽动性的慷慨激昂的话语,就像催眠术一样,让人分不清梦境和现实。“如果自我像一个缠绕在耳边的声音,不断让我们相信自己比现实更优秀,那它也就使我们和真正的成就背道而驰了,因为它阻止我们直接,诚实地与世界建立联系。”
是时候给“自我”泼一盆凉水了!或许你跟没考上大学当了一辈子仓库管理员的小学同学没有太大差别,或许你真的喜欢读八卦胜过康德和斯宾诺莎,或许《乡村牧师日记》真是看不下去,或许你的格局真的不如隔壁老王,或许你的所谓“才华”和“见识”只不过是学会了几个拗口的名词......别再欺骗自己了,承认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吧!所谓的“实现自我”最终实现的可能只是一个平凡生活。不可否认,对“自我”的执着有时候的确能引导人实现“梦想”,只是这样的幸运儿是极少数,我们大多数人的“梦想”更接近于《立春》里的王彩玲。
所幸“自我”是可以被控制和引导的,谦逊和自信并不矛盾。自信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我则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被口号和鸡血鼓舞起来的“自我”是外强中干的,自信需要在行动中逐步积累起来。
这本书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渴望,成就,失败。分别指出在这三个必经的阶段中,如何管控“自我”。
在探索过程中,需要想清楚到底是想要成名还是想要成事;需要明白才华的重要性只有1%;需要与现实和益友保持联系和觉察;需要拒绝空谈的诱惑,切忌言早于行;需要服务于他人;需要抛却对浮名和认可的关注,代之以日复一日的行动和自省。
在取得成就的时候,同样需要保持清醒。对于历尽一番艰辛取得一番成就的人来说,保持沉默无异于锦衣夜行,大众媒体急需这样的励志故事,一夕成名的诱惑难以抵挡。尽管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沉默被误认为是软弱,被人忽略让人难以忍受,这个时候令人焦灼不安的正是“自我”。“自我” 需要荣誉来证明,自信却能耐心等待。
在命运终于露出狰狞的一面时,“自我”难道不是一碗治愈的鸡汤吗?并不是。失败者理应承担责任,难道不应该吞食自酿的苦果吗?“自我”想说的是:这不能怪你。沉溺于创伤之中追悔莫及。我们不需要这样的“自我”。外界的认可不是喂养自信的养料,重要的是我们手头的工作。
事实上人人都有自我主义,自私,傲慢,虚荣几乎无可避免。关键在于,能在沉溺于“自我”的幻象时,来一句当头棒喝:醒醒吧!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无论命运如何戏弄“自我”,那个真实的我知道内心真正的渴望。
忽然想起《刀锋》里毛姆塑造的一个近乎圣人的人物:拉里。拉里一生追求精神生活,淡泊名利,无我无求。在小说的结尾,毛姆深情写道:“每当我在纽约大出租车,往往会瞄司机一眼,说不定哪次就会跟拉里深邃的双眼对上,他会朝我露出凝重的微笑......他有的是时间,岁月在他身上未留下痕迹,就各方面来看,他仍是个年轻人。”
我等凡夫俗子混迹于名利场中,提笔写诗,落笔谋生,红尘中起起落落,记得提醒自己:给我一双慧眼吧,不要被魔镜中的“自我”骗了。
来,干了这碗毒鸡汤的解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