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马过河YYDS
1、半年前在论坛发起卸载软件使用比较的第一贴,期间仅有几条较质量的收获回帖,但对大部分答案存疑;
2、于是自己经历7个月的测试,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更是确定之前回复中大部分是小白卡拉米;
3、网络环境,根本无从鉴别提供意见的质量,很多键盘后面可能是刚上网的小学生或大爷大妈;
4、并非对群体有偏见看法,只是太多特别热心的回复,不加甄别容易把人带偏;
5、下一步行动:
(1)曾经写过“小马过河”,我们要躬身入局拿到自己的答案。永远不要忘记这个选项;
(2)获取信息太过简单,不要把所有都当成参考,应保持独立思考,注意鉴别;
(3)与其等待外界帮助,不如自己拿出时间精力尝试,向内求才能找到符合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二】少讲道理,不要讲道理
1、这里的“讲道理”是说服、论证、解释说明的统称,并非指按规则出牌;
2、看到自己身上这处“坏毛病”,或许是过于“一本正经”,网络环境认真交流时,偶尔会进入与对方摆逻辑、讲道理的状态;
3、审视当时想法,感觉对方观点有明显漏洞,要么自己曾经踩过类似的坑,以一种“纠正”的目的讲道理;
4、事后发现这种交流有“指点”的意味,深深反省,“谁认真就输了”的环境下,这行为着实可笑和格格不入;
5、下一步行动:
(1)网络虚拟环境,大部分参与者以消遣冲浪为目的,不要太认真对待,能高质量交流的只是小部分;
(2)举一反三,生活中也要避免“认真讲道理”,因为大家的认知层次不同,大家的关心点也不同,别做破坏规则的事;
(3)只在适当的环境和对的人,以开放性思维认真交流,生活中“少讲道理,不要讲道理”,学习探讨的交流无所谓;
【三】不要混淆个人愿望和客观事实
1、很早就见到这种说法,但一直没明白,实际这是不够开放的自我欺骗,逃避客观事实,企图把自身愿望(期盼)映射到生活中;
2、说得直白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为外部变化是以自己愿望而改变,而非以自身努力去创造条件改变客观环境;
3、以前没明白,不觉得竟然有人分不清“幻想”和“努力实践”,再换一个经常提到的词就更能明白——“向内求”;
4、下一步行动:
(1)不要给环境进行设定,事事顺利、没挫折没烦恼。客观环境不会以自己想象的情形存在,意外、美好、困难,也都不以个人愿望决定;
(2)对待人生,也要跳出个人愿望和事实,愿望总会拉高期待,事与愿违的增多将带来更多烦恼、焦虑;
(3)区分个人愿望和事实,但仍要保有个人愿望,因为那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努力的图画;
【四】区分自身主观恐惧心理
1、与前面的个人愿望类似,人们经常会把自身的主观恐惧心理投射到生活中,误以为不好的结果即将发生;
2、会因自身恐惧害怕联系朋友,会因自身恐惧不敢尝试新的路径,但我们不是客观世界,随机概率也不因想象而成真;
3、这也是“小我”的声音,恐惧的感受本意是保护我们,却也让我们宁可不作为,也不冒险;
4、下一步行动:
(1)在需要冒险的时候,自身主观恐惧心理是最大干扰,要区分清主观与客观;
(2)恐惧心理的提醒也需要重视,但应多提醒自己,想象中的事情未必会发生,不要因此而直接否定;
(3)特别要注意“近期偏好”,因最近的不好体验,会产生更多恐惧感,“看到”它们刻意区分,能减少干扰;
【五】总结到变现的能力问题
1、一直觉得自己由总结到变现的能力有欠缺,这无疑影响到迭代和成长进度;
2、比如去年7月就已经总结过一个逻辑点,但隔了五个月才渐渐加深印象,这样的周期实在很拖累;
3、思考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及时反馈,不确定总结结果的对错,只能当成是一个“发现”,不能算真正的总结(在记录中也的确使用“发现”字眼);
4、二是在没有反馈时,渐渐忽略,导致后面出现小线索,没能第一时间匹配关联;
5、三是自己的验证力度不够,只顾着挖坑总结,但没能把这些坑填上解惑;
6、下一步行动:
(1)可见在总结里提炼规则,这需要很多次循环完成,这个循环就是反复总结、验证、再总结的过程;
(2)要区分开总结与变现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思考,第二个阶段是思考落入实践,思考力与行动力两部分;
(3)回到最开始提出的方案,思考应该只占小部分,关键是实践反馈,这部分就是自我验证;
(4)要明白:向外求的验证,给予变现的效果其实很低,只能算在自身足够实践后的点拨。关键还是向内求,自我求证的效果最好;
(5)经常提醒自己:脑子特别好的人,总结力强于行动力,在实践反馈的求证中投入不够,需要刻意增加社会实践的求证;
【六】谨防松鼠症的“收集”消耗
1、看到种行为模式,如GET到一个好观点,会马上找来作者的书,从头到尾阅读指望发现更多,又或直接全买入作者出版系列的123安排阅读;
2、自身这种行为模式像极了松鼠症的收集瘾,感觉到好有用的,就会花很大精力购入收集,即使当前也用不到,浪费特别多当下资源;
3、这无疑会增加当下资源、精力的消耗,还导致信息和物资的熵增。如任其发展,这些插队的安排,将会耽误主线任务的进度;
4、下一步行动:
(1)资源和精力的分配,应讲究先来后到,有目的的进行安排。而非是“觉得有用”就马上把精力、时间都浪费在收集消耗上;
(2)这与深度工作,聚焦重要的事有极大出入,应控制并减少“觉得好,有用”的兴趣占用;
(3)松鼠症的收集主要出自于强迫症,担心错过的心理。尝试过“直接打消念头”,最后并没有影响,要剥离主观想法和分析;
【七】正确的事难,错误的事简单
1、观察和记录了挺多,人们往往在较难的正确选项,与简单的错误选项中,更多选择简单的这个;
2、也许天性使然,人类天生就知道避难趋易,即使正确的选项够简单的了,还能再找到一个错误的且更简单的选项;
3、这也是为什么好多人学习和练习中,挑软柿子刷时间,最终效果有限;
4、自己在总结和记录时花费挺多时间,以为面对并揭开自身伤疤,已算是较难选项。实际结合转换率,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区别,更难的是实践和再反馈,是对解决问题的实践,而非总结问题的实践;
5、下一步行动:
(1)通过四象限,对任务拆解的可执行步骤,再进行细化归类,避免虽然在执行任务,但却过多处理低营养步骤;
(2)在选择执行前,对当前的事进行审查,减少直觉思维的选择结果;
(3)避免为了正确而极端挑选,刻意挑战困难会造成当下不必要损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