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端午节究竟因何产生,其实已无从考证。
一直以来,人们硬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而出现的。我觉得,这不可信。
在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平民百姓若想翻身,唯有读书仕途这条道。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种情形,吴敬梓在他的巨著《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一章,有过极其生动的描写。范进在他还是穷秀才时,很不受屠夫老丈人的待见。可是当他中了举人之后,老丈人立马就变成了讨好女婿的“孙子”。也难怪,在那个年代,中了举人,就意味着即将做官,做官就能发财。而有了权势,人自然就会变得气宇轩昂。
因此,科举中国,文化和富贵常常是紧密相连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黎民百姓总想着和文化沾沾边。那似乎意味着你与富贵又靠近了一些。
我想,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古人要将端午节和屈原扯在一起的深层心理因素。要知道,楚怀王时,屈原可是主管内政外交的高官。
所以,我觉得,端午的出现,很可能就是春耕农忙的间隙,劳动人民犒劳自己的一场活动。
毕竟,大吃大暍的春节,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而干体力活的劳动者,胃口又极好。偶然间他们又发现,用这个时节芦苇的叶子裹糯米,煮出来的糯米团有一种诱人的清香。于是乎,粽子便出现了。久而久之,以粽子为主打产品的活动,便形成了这端午节。
没文化有个好胃口也不错,没必要硬向文化权贵们靠。毕竟, 屈原的诗,没几人能读懂。
我至今,也只记住了他的一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