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两个有趣的发现,也不知道对不对?就想写出来,
其一:
晚上背单词,背一个基础系列,发现自己颓丧的不行,按部就班或者说是一成不变,你信我,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厌倦,然而怎么破除这种厌倦,死磕?硬背?消极应对?这不是我的性格和作风。
我想了一个更作死的办法,换个难度更大的目标和任务,此法也不是没尝试过,之前考六级时就用了这个方法,考前一周开始复习,竟然过了。
所以抱着这种设置更难任务以便于去除对当前任务的厌倦和畏难心态,我又这么干了。
当我背完一个更高难度的单词系列时,我就想问一句,我是谁?我在哪?我在背什么?20个单词里只有两个是我以前见过的,你能想象这种绝望吗?我突然觉得当前任务中的单词很亲切,像亲戚,像朋友,像爱人,特别亲。
我特别矫情的联想到一个有关的说法,诸君听听:
取乎法上得乎中,
大概意思就是你要设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然后才有助于你完成一个艰难的任务,即便没有完成,其实你已经进阶到另外一个水平了。
学习动机理论不是告诉我,力求成功者要设置相对来说较难的中等任务吗?只有畏惧失败者才会设定过难或者过易的目标。
我风中凌乱。
不过确实更难的任务能够激起我的好胜心,不过激起几天?具不具有长效性,这就说不准了,得试试才知道,未防止打脸,谨慎用语中。
说说另外一个大发现,
但凡做出点样子,成色的人,必定是学霸。
别问我为啥,我是看了好多人并不是只在一方面优秀,他们通常是碾压式的优秀。
随便举一个例子,我喜欢的教育家蔡元培,改革北大那个。
随意翻了翻他的生平,16岁考中秀才,22岁考中举人,次年会试告捷,没去参加殿试……
你知道古代考科举多难不,难度系数比之今日高考如何,我们来康康:
一、考中秀才有多难?
秀才,才之秀者,即是读书人中的优秀人才。考中秀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三场考试:县里考一次,府里考一次,最后到省里提督学政那里考一次,俗称“小三元”。根据考试成绩和资历,秀才被分为三等,只有考到一、二等级的合格者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
每个府院三年两考,每次录取45名,平均每年录取人数大约也就30名左右,再细分下去的话,每个县也基本只有5个读书人能考中秀才,相当于现在全县高考的前五名。
二、考中举人有多难?
中了秀才,意味着有了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资格。乡试是三年一次,通常在农历的秋天八月举行,所以乡试又称“秋闱”。举人的名额是有规定的,大省100名左右,中省70名到80名,小省40名到50名不等,不可以随便增加或者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有明一朝276年,举人大约有10万人左右。平均下来,全国每三年只中举1000人,一年300多人,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参照清华、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来计算,一年下来考中举人的人数仅仅约为清华、北大人数的1/20,所以古代的举人的含金量本人觉得要远远高过清华、北大的学生。
这是实名认证的专业学霸,不要看人家老是反对读经讲经,人家真的有资本说这个话,因为人家可是真的寒窗苦读,万里挑一的人才。
每每看到他有关改革北大的记录,总会忍不住感叹,怎么这么优秀啊!
大学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不要再找借口,觉得什么条条道路通罗马,你要是在一个地方跌倒了,没找到原因,那么你很有可能还会跌倒,同理,你如果走出一条学习做事的模式,那么可能它会成为你骨子里促进你成长的东西。
设定目标,针对性的找到自己的弱点,调整计划,及时反馈,我是还在践行的成长人,默默耕耘,又是一个自说自话的夜晚。
网友评论